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黜龙 > 第109节(第2页)

第109节(第2页)

与此同时,表面的大一统趋势,也让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帝国,这个王朝,跟之前的那些割据政权不一样。

几百年的分裂和战争,使得人心思定,除非是被逼无奈,委实没人愿意去造反。

所以,圣人可着劲的折腾,总觉得不会有事,总觉得不会逼人太甚。

下面的人觉得有点疼,但还是会忍不住去想,大魏这个朝阳初升一片红的局面,断然不会轻易崩塌,还是忍一忍为好。

回到眼前,便是张行也觉得,圣人此番来撤总管州,不管有多大波折,本身是不会有实质阻力的,是一定能做成的。但是反过来说,这种类似于撤藩的事情,而且还是在关中这种地方撤藩,也肯定会有明面上的波折就是了。

“那会有波折吗?”心中胡思乱想,不耽误张行问了一个自己早有答案的问题。

“必然会有的。”王代积似乎是醒悟到什么,语气也变得幽幽起来。“都是几辈子的总管,还个个是皇亲国戚,生下来就是上柱国领总管的嫡子,自己也按部就班做了上柱国和总管,自然觉得什么都理所当然……有时候吧,你真心觉得,贵人和贵人之间的差距,像是一条龙跟一只驴子之间差距一般……张三郎,我懂你的意思了,咱们联手,你内我外,这个事情做得!”

张行微笑不语。

“什么意思?”王代积略显不解。

“我内、王九哥外,但最后王九哥自己来上书,我不露面。”张行坦诚做答。

“那我必须要问一句。”王代积沉默片刻,拢手来看对方。“既如此,这种主意,你为何还要出?或者反过来说,既然出了主意,为何不自己来做,反而来找我?”

“我说了九哥不要笑我。”张行犹豫片刻,诚恳来对。

“自然。”

“我出身北地,怕是连寒门都不算,所以心里素来偏激,总觉得天上下雹子的时候,与其让最底下的人挨,不如让最上面的贵人来挨。”

张行有一说一。

“至于为什么不自己来做,说起来就一个词,矫情……我虽然出了主意,起了恶念,但到底还是觉得,这是在嫁祸无辜……那些贵人,有一个算一个,在别处都是死有余辜,但具体这个谣言,恐怕真没有证据说是他们派人传播的。所以,若是我亲自做了,白常检和你们兵部李定这几个出身高些的至交,怕是都要另眼看我了。我只是看骊山下山路旁尸越来越多,心里忍不住而已。”

王代积点点头,然后忍不住笑了,因为他也非常懂得前一个道理,而且后一个理由也跟他之前对张三郎的认识是符合的——聪明、有勇气、敢拼命,但还是有些年轻人的幼稚之处。

怎么说呢,可以理解。

而且到了这一步,对方其实已经比之前还要更成熟一点了,最起码已经迈出实质一步,再过几年,再于官场上蹉跎或者打磨几年,就会跟自己一样,变得毫无任何心理负担了。

“那好,我自然信三郎,只是明人不说暗话。”王代积点了点桌子,从容来问。“三郎,你等了这么久,冷眼旁观了这么久,应该有个合适的人选吧?”

“未必要确切人选。”张行喟然答道。“但我觉得,只要穆国公领雍州总管曹成在你的汇报文书内,圣人一定乐于相信。”

“也是。”王代积想了一想,居然觉得无话可说。“圣人想除掉这最后一个领兵的堂弟许久了……咱们也只是帮忙抽一鞭子车马……既救了许多无辜不说,我估计以曹成皇亲贵胄之身,说不得连流血都不用……这么一想,倒是一番大功德了,只是要苦一苦贵人们。”

说到最后,王九郎忍不住得意的拈起了胡子,

倒是张行,此时沉默无声,不再言语——他知道,尽管自己从来不是一个好人,但今日后,未免更加不是一个好人了。

但应该会有效,会少流血。

ps:早安

第一百三十六章苦海行(3)

栽赃陷害是需要技术的,急匆匆上去跟皇帝说,这谣言是你堂弟搞的,我看您老人家也正好看他一万个不顺眼了,咱们一起弄死他,你舒坦我升官,大家不用挨板子挂树梢,岂不是皆大欢喜……呃,那样非但成不了事,关键是自家性命也要白白填进去的。

先,圣人本人的心思飘忽不定,而且性格多疑,却又非常聪明,你绝不能让他察觉到他这个皇帝是被利用的……所以,事情波澜本身的泛起一定要不着痕迹。

其次,谁都知道圣人一心威福自作的性情,但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太多人疯狂投机,帮着圣人去怼那些影响到他心情的贵人呢?因为谁都知道,那些贵人本身就有掐死你的能力,事情一旦不成,就会遭遇贵人报复,届时轻则去官免职,重则死无葬身之地。

比如说张文达和张含,张文达已经投机成功了,依然死的不明不白,而张含当日是顶着整个南衙的压力来做投机的,真是性命前途名声一起拼了,才有一个伏龙卫护送入南衙旳结果。

说白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面是要铺垫好渠道,另一面也需要投机人关键时刻稳准狠,一击致命。

男孩子在外面要懂得保护自己。

事情的波澜起于一场骊山后山宴席散会后的例行扩大追索。

讯问现场其实什么都没生,一问就说了,也只是几个低阶武官,并没有引起任何多余的讨论。

不过,这日晚间,情报汇总到急红眼的北衙公公那里后,负责整理的这位公公只是轻车熟路的按照表格一对比,便立即从时间和地点上意识到,西巡队伍经行潼关时,应该有一场以雍州出身低级军官为主的私下聚会,然后有人在其中做了谣言的传播。

因为这批口供里,至少有四个人不约而同的提及了那场聚会,虽然都不是第一手消息,却在时间和地点上基本吻合。

翌日早上一问,果然,那场聚会是确切生过,大约二三十人参与了,根本无从抵赖。

接着自然是顺藤摸瓜,是新一轮扩大追索的例行生。

而这种例行扩大追索,同一日内,几乎不下十数起,北衙、刑部、兵部,都有生,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特殊所在。

但即便如此,这场聚会也在随后又一次表格汇总后得到了重视——因为生时间有点早,属于所有确切谣言传播案例中靠前的那种,需要认真溯源。

故此,当日下午,这场聚会的所有参与人员被统一、分别问询。

问询的结果非常模糊,主要是因为时间过早,而且当晚宴会的地点其实是潼关后方广通渠边上的广通仓外,物资比较丰富,上头又做了赏赐,以至于当晚大家喝的比较多……很多人承受不住压力和口供对比,都承认了听到谣言,却都说是在酒醉后听到的,难以分辨真正的谣言来源。

坦诚说,如果圣人没有怒,这场宴会的相关追索可能就要到此为止了。

但是,这不是圣人起了雷霆之怒吗?而北衙的公公们也因为这个谣言觉得受到了侮辱吗?再加上这个宴会的时间点委实过早了,按照溯源的基本流程也该重视……所以,更加严苛的审查和追索,乃至于刑讯便出现了。

而很快,一个很直接的漏洞轻易浮出了水面——那就是当日宴会的参与者里面,居然有两个人眼下不在西巡队伍里,以至于没法对他们进行讯问。

有意思的是,这两個雍州总管府的低阶军官,居然是随着他们主人兼上司,也就是穆国公领雍州总管,圣人的堂弟曹成,一起来觐见的天子,也是跟着穆国公一起,在谣言作为案件被重视前匆匆离去的。

事情展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有人嗅到了一丝怪异的气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