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黜龙 > 第138节(第1页)

第138节(第1页)

说着,便看到秦宝主动帮忙打开大门,撤去门槛。

众人如释重负,张行却反而诧异,直接放下钳子起身往外走去,然后迎面对着那位面善的老丈认真来问:

“老丈,正月初三就来送柴,是有什么事情吗?”

面色黝黑、喘着粗气的布衣老者闻言,匆匆来的院内,便要下拜,只是被秦宝拦住而已。

“有事尽管说便是,老人家下拜我当不起。”张行也赶紧摆手以对。

而那老者,明显年纪大了,虽然起身,可几度想说,却总是表达不清楚……最后,还是假装读书的月娘听不下去,冲出来做了翻译:

“他就是想问下,朝廷是不是又要征役丁?莫忘了他儿子……他是担心自己儿子是不是又要被抓走?”

“是。”张行恍然,脱口而对。“是有这么回事,但我委实不知道东都这里是不是也要征丁?”

“要的。”吃着包子的李定在后面堂屋里做了补充。“我在兵部看到南衙的钧令了,后勤依照之前两次征伐的成例,只是还不确定规模罢了……若是按照第一次的规制,东都应该是十万役丁,都是负责运粮的,城内五万,城外五万……但未必有那么多了,第一次可是百万雄兵,两百万役丁。”

张行摇头以对,来看那老者。

老者早已经骇的面色白,只是连连弯腰行礼,便匆匆往外走去,连车子都扔下了。

张行和秦宝依次都想要喊住,但也都依次闭上了嘴。

又隔了两日,也就是王代积王侍郎来请张行喝酒的那天,朝廷正式宣布了此次东征的规模——上五军、金吾卫,关西、河北屯军,江淮、江东水军,并徐州大营、河间大营、幽州大营、江都大营兵马,总计马步水军五十万众,并起各地民夫一百万,维系后勤,即日开始汇集兵马、征役丁,并立向东。

同日传旨,重立登州前线大营、汴州后勤大营,点略各处武官,招募举国凝丹以上修为高手,随行御驾。

誓要扫除东夷,一统四海,成不世之功。

但也就是这日晚间,喝完酒回到白塔执勤的张行从交班的钱唐那里得知了一个微不足道的消息——他们昔日在靖安台时熟悉的第二巡组常设官仆,小顾,居然死在了当日通天塔的坍塌中。

算算时间,已经快五个月了。

ps:大家晚安。

第一百六十二章浮马行(9)

大魏朝的现任皇帝曹彻有很多特征,但好大喜功与性格急躁,以及不容置疑,外加极度不把人命当回事,算是其中相当明显的几条。

而这几条,往往会串联着展现出来。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要求一个浩大的场面和工程,然后设立一个最短的时限,如果出现延误,就宁可堆人命也见不得半点折扣。

修东都如此,建明堂-通天塔-大金柱如此,西巡如此,之前两次征伐东夷也似乎是如此。

不过有一说一,过年后的这第三次征伐东夷,毛人圣人似乎格外注意后方的稳固,做了很多细致的安排:

比如说,派出英国公白横秋出镇太原之余,在负责后勤前段的汴州大营那里,也摆了尚书左丞张世昭这位重量级人物坐镇,同时派遣屈突达和郑善叶两位将军分别驻守濮阳与黎阳,形成后勤路上的文武分治。

再比如说,在决定让司马长缨、虞常基、张含三位相公随驾的情况下,曹林曹皇叔与苏巍、牛宏三位相公本可统揽东都与身后全局……但皇帝依然设置了一位资历很浅,但却出身很微妙的东都留守,乃是是大宗师张夫子张伯凤的幼子张世本,也就是靖安台看板娘张长恭他爹……这还不算,又加了兵部尚书段威、新任刑部尚书骨仪、礼部尚书白横津、上柱国钱士英一起,构成了一个八人的东都议事机构。

按照明确表的圣旨,东都军国大事是需要八人决议,才能代替之前的南衙令旨,进行布,如果事情出现对立无效,可以要求汴州大营的张世昭张相公表态。

最后,还比如说,朝廷此次东征,放弃了柱国、上柱国直接领兵的旧例,只以各卫将军直接领兵,并先行大面积调整了这些实际领兵的将领职务……其中,南衙相公之一的司马长缨就亲自领了左翊卫大将军;

当朝名将、北地西路总管于叔文被召回,加右翊卫大将军;

左骁骑卫大将军为南阳总管白横元;

右骁骑卫大将军为张世安;

左威卫大将军薛常雄;

右威卫大将军韩引弓;

左屯卫大将军司马化达;

右屯卫大将军李安远;

另有左御卫将军辛常雄、右御卫将军张瑾、左武卫将军崔弘昇、右武卫将军赵孝才、左候卫将军何稀、右候卫将军赵光;

这十四卫,加上左右金吾卫,正是大魏建立以后,将八柱国十二卫大将军四参军制度给扩充后的威力加强版,所谓十六卫制度了。

至于这些将军,既有资历老将,也有国家名将、大将,还有家学渊源的世族名将,还有地方宿将,甚至还有如赵光这种简拔出来的寒门才能之将。

按照规矩,一旦府兵动员起来,就将会按照鹰扬府分配给这些将军,让他们统领……只不过,如果还有四万募兵构成的上五军,具体的兵力分派可能会更复杂一点。

而这些,还只是圣人直领的中路大部队,还有南面来战儿、周效明;北面李澄;前方登州守将皇甫常逸等人所率领的三大营或者总管州部队。

一时间,端是名将荟萃,重兵云集。

可能正是为了等待这里面的主要人物先行就位,朝廷难得拖了下来,迟迟没有兵向东。

且说,对于这番安排,围炉夜话的张行倒是一如既往的刻薄——后勤路上的安排,明显是文武分制,是在防止杨慎故事;东都的安排,明显是为了钳制曹皇叔……没人会觉得曹皇叔会无聊造反,他也不需要,可此人一旦摆出车马要与圣人分道,却反而注定是皇帝最畏惧也最强大的敌人;至于兵马组织的重构,则是为了最直接的进行战略战术表达与干涉。

这位圣人,既然决心要第三次去打,且不谈如何来打,最起码不允许东征大军内部存在一丁点的违逆。

东都的十万随军役丁其实早早动员起来了……甭管怎么逃,怎么变着法的贿赂、钻空子,东都一个城就是百万数量级的人口,加上周围领地,如何会少了十万穷人?

所以,张行也不知道,重新立起来的城东大营里,到底有没有那个给自家送柴的老丈的“儿子”。

当然,这十几日内,张三郎也是很忙碌的,他除了要应付越来越多主动示好的官员、內侍、将领,还要纠结一些其他的安排——比如是否要让月娘去幽州、登州、太原?又或者留在洛阳去白府?

当然了,最终还是选择将月娘留在洛阳,不只是因为对曹皇叔信心十足,更重要的一点是,和张行一样买官失败的李定忽然火线升职了,摇身一变成为了都水使者,虽然职责上只是从修路变成了疏浚水道,但级别上却越过了那个门槛,成为了正经的正五品老爷……按照规矩,正五品官员的家眷要留在东都的,所以,张行和秦宝麻溜的决定,让月娘去投奔大高手张十娘。

具体来说,那正月十八的事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