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黜龙 > 第363节(第2页)

第363节(第2页)

“是要成婚。”李清臣叹了口气。“但她自诩修为与历练,无须婚姻也足够自立,不想做与段氏的联姻工具……正如中丞所言,总有人要在前面做事,请中丞看在她之前在淮西还算尽力尽力的份上,也看在靖安台日渐凋零的份上,给我一份文书,我带与她,让她走吧!河北、晋地都行。”

曹林没有拒绝,乃是直接取过一份黑绶任命文书,随便写了下来,唯独写在出任地点时稍微一顿,但也只是一顿,便立即写了下来,却居然是北地七城之一的雪丘城。

李清臣接过来一看,也无多余意见,只一点头,便拱手行礼,告辞而去。

当日下午,回到家中,将任命文书交与自己族妹,又去跟家族中的长者做了言语,便不顾时辰,直接离开家门了。

一开始,他只顺着天街,缓缓向南,家人还以为他要再去靖安台,孰料,其人径直过了靖安台,却来到了承福坊跟前,怔怔立了一阵子,犹豫许久,复又打马转向东而去了。

这一走,走到上东门时,忽然一丝南风泛起,吹动了李十二郎,他鬼使神差一般栓了马,转而登城。

且说,其人器宇轩昂,修为也卡在凝丹许久,放在当今天下风云人物中自然是落了一筹,但跟寻常人比,却依然是一时之英俊。再加上昨日归家换洗的衣冠,所谓武冠锦衣,银带皮靴,端也是气度不凡。

这个样子,谁人敢拦?竟是任由他上了城门楼。

而既登城上,李十二郎只借西面光辉往东都城内负手来看,却居然见到一时盛景。

原来,时值夏日,但今年东都却未遭连绵盛雨,偏偏又临洛水,不缺水汽,故此,满城杨树生长不停,此时这一阵风起,乃是卷起杨花如雪来舞,全城百余坊,外加一条洛水,竟似整个落入花幕之中。

李清臣当场看的痴了,本欲一时沉醉,却不料,南风滚滚不停,片刻间便大了起来,风起云涌,稍微催动云彩遮蔽了太阳不说,满城杨花依然翻滚的同时,竟有许多树木枝叶一起随之落下。

明明是夏日,但前一刻像是春天,后一刻又宛若是秋时了。

李十二郎负手立在城头,任由大风吹拂,深吸了一口东都的烟尘,复又重重吐出,然后莫名萧索,却居然想起了号称本朝文武第一人的开国第一功臣杨斌的颂秋旧诗: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

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夐。

惟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

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

李清臣没有吟诵出来,而是在心中默念了一会,这才转身下楼。下得城门楼,出了上东门,早有换了男装的族妹李十三娘清洲在此等的不耐烦。

他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翻身上马,带着族妹一起往东北面行去。

ps:有人说,你总是祝大家都财,都财不就不财吗?想太多,大不了铸铜器就是!通货膨胀也拦不住大家一起财啊!

第一百八十二章江河行(9)

大风卷起的时候,李十二郎带着一种莫名却又强烈的感伤情绪,从上东门离开了他生长、出仕,算起来几乎渡过了人生八成以上时光的东都城。

而东都城只在大风中巍然不动。

接下来几日,南风阵阵,却没有自淮上与江汉之间带来充足的水汽,原本该进入五月雨急的东境西部与近畿一带只下了几场小雨。

这个时候,张行还在自己负责巡视的东郡与济阴郡内视察村庄。

和之前不同,临时从河北、各处郡县调来的随行文书、参谋越来越多,很多头领也汇合过来,调查记录的项目也越来越多,这让巡视村落的度起伏不定,走得慢的时候,每日只三五个村庄,快的时候七八个,但大约十几日之后,到底还是走了七八十个村落。

与此同时,得到传令的两郡舵主、副舵主,也就是一般而言担任县令、县尉之类中高层,也都纷纷下县,去做补充,甚至于两郡的各处头领,也都有仿效行为。

竟是有一个夏日尽数踏遍两郡所有村落的趋势,所谓上行下效,莫过于此。

时间来到五月下旬的这一日,张大龙头抵达了济水南岸济阴城东的一处村落,结束了例行查访之后,本欲直接往城内去,却不料忽然风起,继而天空乌云密布,同时隐隐雷鸣,俨然有夏日暴风骤雨之态,便干脆与随行众人留在了村内,稍作避让。

且说,此处村落因为靠近郡城,外围还临着官道,所以内有作坊,外有馆楼,与寻常村落颇为不同,而张行等人自然早早被让进了一处临道的馆楼之内。

风雨交汇之间,楼上楼下,截然不同。

下面一层多是随行文书、参谋,正在趁机汇总这个村落的各种情况,以至于乱成一团。

说实话,声音有点大,甚至压过了外面的风雨声,但也能够理解,这些人很多都是郡县内的吏员,而张行已经在之前的十几日里连续提拔了四五人转入他的参谋部与文书班,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表现出自己的能耐。

上面一层就安静了许多,这倒不是说上面的头领与张大龙头的心腹们就多么风度翩翩,或者是要刻意来听下面的声音……恰恰相反,此时这些人全都在认真观察外面的雨势,选择上楼也只是为了这个可笑的理由。

而雨声与下面的声音形成了一种明显而又成节奏的交响。

“这个村的两个里跟之前的地方都不一样,这里竟没人愿意当兵……”

“有产业嘛,回来以后不愁吃穿,为何要去当兵拼命?”

“先问是不是,再来说为何如此,谁告诉你们此地没人愿意当兵了?”

“我亲口问的,也查了要复员的七八个家庭记录,都是乐意让人回来的,包括几个大户人家,也不愿意让子弟去当兵。”

“那你知道除了这次复员的人以外,这两个里有多少在帮内各处做军士的吗?”

“多少?”

“四十七!其中三十九人都在河北做正军,而且都是自己投的军!”

“怎么可能?”

“如何不可能?这些都是市井流氓、剽悍游侠,所谓悍不畏死求功名之徒。当年起事的时候,济阴落于后,他们没挨到起事第一波投军,已经很焦躁了,但后来帮内稍微振作,便纷纷从军了,历山后又有人投军,过河北也有人去投……这种人,家中无产,又不愿意卖长久力气,本就多出在这种乡野与城镇交汇之地,你赵七哥也是积年的老吏,怎么忘了这一茬?”

“可……可若是这般,为何复员的全都……”

“因为经历了大龙头在东郡巡视的五十个村落后,济阴这里早就晓得许多道理了,早早重新调整了退伍的名单。”

“原来如此……可是,不是有个选兵的说法,叫做恒产者有恒心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