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二年,秋,皇都。
贡院门前,人头攒动。
但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些考生少了几分死记硬背的紧张,多了几分对时局、实务的探讨与思索。
柳明义深吸一口气,他自然知道此行的目标,便是考取名次。
然后他便随着人流步入这决定无数士子命运的考场。
一开始柳明义紧张万分,他只是普通寒门弟子,怎么能比的上那些豪门大族的浩瀚经书。
而等他拿到考卷的那一刻,他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
考题赫然在目:
第一题:论气运王朝之下,地方官吏如何借气运惠民,而非扰民?
第二题:淮南水患频发,若委汝为县令,当如何统筹民力、物力,并协调可能之玄盟修士,以兴水利、防灾恤民?
第三题:析《玄盟律》与世俗律法之关联,论宗门势力纳入王朝管理之利与弊。
没有空洞的经义默写,没有刻板的八股文章。
更没有像前朝大胤一般的歌功颂德。
考的,全是实实在在的时务策论,是对新朝制度、政策、乃至那玄妙“气运”的理解与应用。
柳明义脑海中瞬间闪过这一路的见闻:
平坦的官道、和气的驿丞、公示政绩的县衙、出手相助的修士、百姓脸上重现的光彩……
他胸中块垒顿消,只觉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他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尽数倾注于笔端。
论气运,他写官印如镜,照见民心向背。
论治水,他写以气运协调官、民、修,三者合力,事半功倍。
论玄盟,他写以律法定纷止争,以气运促其归心,利在千秋……
数月后,皇榜张挂。
柳明义挤在人群中,心跳如鼓,目光从上至下,一个个名字扫过……
终于,在榜单最末一行,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柳明义,江南道,丙等第三百零七名。
虽是榜末,亦是金榜题名。
他激动得几乎要落下泪来。
这意味着,他踏入了仕途的门槛,有机会亲身参与这蒸蒸日上的大乾建设。
紧接着,他们这些新科进士,无论名次高低,皆接到旨意:
即刻入宫,陛见乾帝!
这个消息让所有新科进士既兴奋又惶恐。
柳明义更是心潮澎湃。
他终于要见到那位只存在于传说和沿途百姓交口称赞中的皇帝了。
在礼官引导下。
他们身着崭新的进士服,鱼贯步入那座巍峨肃穆的皇极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