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赤火汉末魂 > 第402章 慈悲的毒药(第1页)

第402章 慈悲的毒药(第1页)

冀州,邺城。

烈日灼烧着干裂的大地,禾苗枯焦,饿殍遍野。

持续数月的大旱,将这片曾经的富庶之地变成了人间炼狱。

饥民如潮水般涌入邺城,聚集在官仓之外,哀嚎与骚动日益加剧,如同一座即将喷的火山。

新任冀州刺史周望,素有“清廉干练”之名。

面对汹汹民情,他深知若不开仓,必生大乱。

在反复权衡并急报许都后,他力排众议,下令打开官仓,设粥棚,分少量救命粮。

消息传出,饥民如见甘霖,跪地叩谢“周青天”之声不绝于耳。

那即将引爆的民怨,如同被一场及时雨暂时浇熄。

粥棚前秩序井然,周望亲自巡视,温言安抚,赢得了满城赞誉。

他心中也略有宽慰,自觉既稳住了局势,又践行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

然而,在放赈过程中,一些胆大或被逼到绝路的饥民,曾因不满分不公或粥少僧多,有过短暂的鼓噪和冲击粥棚的行为。

尽管事态很快被平息,但其中几个带头之人,已被州府衙役暗暗记下姓名形貌。

三个月后,天降甘霖,旱情缓解,流民逐渐返乡,社会秩序看似恢复。

也正在此时,刺史府签押房内,周望接到了来自许都的一封密函和一份来自郡县的呈报。密函言语含蓄,却暗示“乱萌不可不除,恶不可不惩”。

那份呈报则详细罗列了三个月前在粥棚“煽动闹事、冲击官府”的几名“恶”的“罪状”,言辞凿凿,将其定性为“借饥荒之际,聚众为匪,图谋不轨”。

周望拿着公文,在灯下枯坐良久。他清楚,那些人当时不过是为了一口活命粮而情急冲动,与“盗匪”相去甚远。

但他更清楚,上面要的,是一个“彻底安定”,是一个“以儆效尤”。

他之前的“慈悲”,此刻需要另一副面孔来“善后”。

他提起笔,手微微停顿,最终还是在那份判决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批了一个“可”字。

数日后,那几名曾被饥民推举出来、在绝望中为大家争过一口粮的汉子,被从各自家中或田间拖出,冠以“聚众为匪,冲击官仓”的罪名,押赴市曹,公开斩。

刑场周围,围观者众,却鸦雀无声。

许多曾经受过他们帮助、或是同样在粥棚前呐喊过的饥民,低着头,不敢看那滚落的头颅,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头顶。

周望没有亲临刑场。

他站在刺史府的高楼上,远远望着那个方向,手中紧握着一串念珠。

他实现了一次“成功”的危机管控,用最初的“慈悲”稳住了局面,又用最后的“铁腕”消除了“隐患”。

他保住了自己的官声,维护了所谓的“大局”。

但他心里明白,那碗救命的粥,如今已混入了名为“驯服”与“恐惧”的剧毒。

他亲手用“慈悲”安抚了饥肠,又亲手用“法律”砍掉了可能伸出的、试图争取更多的手。

这看似圆满的处置,如同一剂慢性的毒药,正在悄然侵蚀着官府最后一丝可怜的公信力,也在那些活下来的饥民心中,埋下了更深的怨恨与绝望。

这慈悲,是假的。这安定,是脆弱的。而这毒药的苦果,终将由这片土地和它的统治者,在未来的某一天,共同品尝。

北疆,赤火公审大会的现场,人山人海。

高台上,陈烬手中高举着一本陈旧而厚重的《汉律》,阳光照在泛黄的纸页上,却透不进那字里行间蕴含的千年冰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