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零年·初春·麻城李家坳
桂西北的风云激荡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南丹矿区那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远未结束,但李云龙和丁伟将后续工作交予了石松精心培养的专业团队和叶英统筹协调的庞大资源网络。他们怀揣着在桂西北积累的经验与更深沉的责任感,再次踏上了北上的列车,目标明确——湖北麻城,李云龙的根,李家坳。
这一次,身份截然不同。在桂西北,他们是京都钦点、石松亲王倚重的“特使”,手握尚方宝剑,能调动资源,能组建兵团,能强势推进。但在麻城,在李家坳,他们只是“海外爱国商人李云龙先生及其合伙人丁伟先生”,带着巨额投资意向归来的“外商”。没有指挥官员的权力,没有搞准军事化训练的特权,每一步都需要协商、争取,甚至妥协。
归乡·身份之囿
再次回到李家坳,迎接他们的依然是淳朴而热切的乡亲。一年多前送来的物资带来的改善是短暂的,山村的面貌并无根本改变,贫困依然是主色调。看到李云龙回来,老族长和三叔公们眼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李云龙紧紧握着乡亲们粗糙的手,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期待,心中却多了一份在桂西北未曾有过的谨慎。他召集了县、公社、大队的干部,在李家坳那间破旧的祠堂里开了个会。
没有许世友式的豪迈支持,没有叶英那样的强力外援坐镇。李云龙和丁伟穿着笔挺的西装,以“李董事长”、“丁总经理”的身份,摊开了他们的计划书。
“各位领导,各位乡亲,”李云龙的声音沉稳,带着商人的客气,却也掩不住骨子里的那股子劲儿,“我和丁伟先生,在海外经营多年,有些积蓄,也认识一些朋友。我们这次回来,是想为家乡的展尽一份力。我们计划在李家坳及周边区域,进行一系列投资建设。”
他详细介绍了资金来源:石松亲王慈善基金会定向捐赠三千万人民币,用于李家坳及麻城指定贫困区域的民生改善;他个人投资两千万人民币,用于设立“大别山农业展公司”,进行现代化农业开。
计划与现实的碰撞
计划的核心围绕着“造血”而非“输血”:
农业革命:
引入石松爪哇农场的高产杂交水稻、小麦良种和科学种植技术。
在李家坳及附近几个大队,集中流转部分贫瘠坡地(按政策给予合理补偿),建立现代化示范农场,配备小型农机(拖拉机、抽水机、脱粒机)。
聘请石松农场的技术专家常驻指导,并免费培训本地农民。
基础设施先行:
修路!投资修建一条连接李家坳到最近乡镇的硬化公路(这是所有计划得以实施的基础)。
引水灌溉:建设小型水库和配套灌溉渠网,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
通电!将高压电线架设到李家坳及周边自然村。
民生根本:
在李家坳选址,捐建一所完全小学和一座配备基本医疗设备的卫生所,并承诺承担初期运营费用和医生教师的部分补贴。
设立专项基金,资助贫困家庭孩子上学。
产业萌芽:
利用大别山资源,初期试点建立菌菇种植大棚(技术成熟、周期短、见效快)和板栗、油茶深加工小作坊,吸纳本地劳动力,产品由李云龙负责联系外销渠道(初期可借助石松的贸易网络)。
计划很美好,但现实的阻力立刻显现:
土地流转:部分思想保守的老农和担心失去“命根子”的村民疑虑重重。基层干部怕担风险,推进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