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霓站在文化部会议室门口,手里捏着那张没有署名的通知单。
走廊灯光白得刺眼,映在她脸上像一层薄霜。
她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
会议桌旁已坐了八位专家,清一色灰西装,眼神里透着对"临时召集"的不满。
投影幕布上赫然写着《公共文化记录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起草小组第一次会议》——标题庄重,内容却还是一片空白。
"苏女士来得正好。"主持会议的李老教授推了推眼镜,"我们刚刚达成初步共识:非专业机构采集的视听资料,不得作为公共事务决策参考依据。否则,信息失真、情绪煽动、虚假传播……后果不堪设想。"
有人附和:"现在老百姓拿个手机就敢拍政府,这不是秩序,是混乱。"
苏霓没坐下,也没反驳。
她只是走到投影仪前,轻声说:"各位老师,我有个建议——不如我们去亲眼看看?"
满室沉默。
"南江市梧桐社区,是蜂巢节点民生议事平台的个试点。居民用题,系统自动归类、推送责任部门,七十二小时内必须回应。我想请各位亲自走一趟,看一周内他们讨论了什么,又解决了什么。"
没人接话。质疑写在每个人脸上。
"如果不去现场,"她目光扫过全场,"我们写的每一条规则,都不过是坐在空调房里的想象。"
终于,最年长的王老叹了口气:"那就去看看。也好让年轻人知道,现实不是口号堆出来的。"
次日清晨,一行人抵达梧桐社区活动中心。
大屏幕上正滚动播放本周议题汇总——
【路灯故障】编号a-o,上传时间周一:,附视频一段:退休教师陈素芬举着手机,镜头晃动却清晰照出断裂的灯杆,"这地儿黑了半个月,老人孩子摔了好几个!"
【垃圾清运延务】编号b-,周二上午拍摄:环卫工老周蹲在堆积如山的垃圾桶旁,"车说不来就不来,我们能怎么办?"
【校门口交通隐患】编号c-o,周三傍晚航拍:一名小学生操控无人机,镜头俯冲而下,直击放学时段机动车逆行、摊贩占道、交警缺位全过程。
更令人意外的是,每条记录下方都有官方回复轨迹:
"a-o已于周三完成维修并验收。"
"b-清运车辆调度已调整,新增应急联络机制。"
"c-o交警中队已派驻高峰岗,城管联合整治启动。"
一位原本激烈反对的老教授盯着屏幕看了许久,忽然低声说:"这不是混乱……是另一种秩序。"
苏霓站在人群最后,嘴角微扬。
她没说话,但心里清楚:这一局,她赢在了事实之前。
回程车上,她的传呼机再次震动。陌生号码。
她找了个安静角落拨回去,电话接通瞬间,传来许文澜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声音:"苏姐,智言科技换了打法。他们暂停了政府采购投标,转头向私营企业推销舆情自净系统——能扫描员工社交账号,自动识别维权倾向负面情绪,标记高危人员。"
"所以呢?"
"所以我成了某制造厂的it顾问,拿到了测试权限。"许文澜顿了顿,"我在系统底层埋了反向脚本。每次它判定某条言论为高危,原始内容就会自动加密送到外部邮箱。两周,我攒了上百条证据。"
"你要做什么?"
"我已经打包寄给三家调查记者。"她的声音像刀锋划过冰面,"这次不是我们声。是让机器自己揭自己。"
苏霓闭了闭眼,笑意终于涌上眉梢。好一个许文澜。
与此同时,赵小芸正蜷缩在灾区临时帐篷里剪片子。
暴雨过后,泥泞未干,安置点嘈杂不堪。
她刚拍完那位坚持不搬进板房的老人——李桂香。
"你要拍清楚我的脸!"老人反复叮嘱,"要说我是三队的李桂香!没人录下来,以后补偿标准变了,谁信我说的?"
那一瞬,赵小芸突然明白了什么。
她删掉了所有旁白解说,删掉背景音乐,甚至删掉了自己的画外提问。
成片里只有风声、雨声、老人沙哑却坚定的声音,以及摄像机稳定向前推进的画面。
她给片子起名:《证言现场》。
并顺手投给了即将开幕的国际人权电影节。
夜深了,苏霓回到家中,窗外城市灯火渐次亮起。
她打开电脑,看到陆承安来的消息:"条例草案初稿可交由你主导。阻力仍在,但火种已燃。"
她回了一个字:"好。"
然后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泛黄的《电视采编实务》,那是老张送给她的第一本书。
扉页上写着:"影像不止是记录,更是权利的。"
她忽然想起什么,拨通老张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