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江州,风里还带着湿漉漉的凉意。
苏霓站在政府服务大厅外那棵老梧桐下,手机屏幕映照着她沉静的脸。
指尖在命名框上悬停许久,最终没有输入一个字。
她关掉界面,把手机塞进风衣口袋,转身朝“蜂巢镜像”临时指挥中心走去。
大楼电梯里,许文澜的消息弹了出来:“后台监测显示,‘透明履职轨迹’日访问量突破十万,来源覆盖全国个地市级单位,最远来自西北某县级市政务办。”
苏霓勾了勾唇角,没有回话。
她早知道会这样。
那些被流程压得喘不过气的人,那些想改革却不知从何下手的基层干部,正悄悄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不是崇拜,而是渴求。
他们缺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敢于破局的勇气和可复制的方法论。
推开会议室门时,赵小芸正在调试直播设备。
林晚默默铺开一叠资料,头也不抬地说:“舆情组刚汇总完,今天上午有七家官媒转载了您上周布的会议效率模型。”
“不是我布的。”苏霓脱下外套挂在椅背上,“是‘透明履职轨迹’频道自动推送的。”
她走到白板前,提笔写下三个词:决策逻辑、信息摘要、行动路径。
“从今天起,我不填写任何纸质履历,不递交一份个人简历。我要让所有人看到——权力不在头衔里,而在流程中。”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谁掌握解释权,谁就掌握规则。”
当晚八点,“透明履职轨迹”更新第二条动态。
标题赫然写着:《如何开好一场不浪费时间的会议》。
视频里,苏霓坐在简洁的会议室中央,语平稳却不容置疑:“第一步,明确议题边界;第二步,限定言时长;第三步,禁止模糊表态;第四步,当场确认执行人;第五步,二十四小时内公示进展。”她一边讲解,一边播放一段真实会议录像——原本两小时扯皮不断的协调会,被压缩到三十七分钟,且全部达成可追踪决议。
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这不就是苏氏五步法吗?”
“我们科长看了三遍,说要下周在全科室推行。”
也有质疑声迅涌来。
两天后,某老牌党报刊署名评论:《警惕民间话语体系对行政权威的侵蚀》。
文章措辞严厉,直指“苏氏五步法”泛滥成新型官僚主义模板,批评其将鲜活的沟通异化为机械套话,“连说话都要背公式,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舆论哗然。
基层公务员纷纷吐槽:“现在领导让我们汇报必须按五步来,一步错就得重新说。”
压力如潮水般涌向“蜂巢镜像”。
赵小芸皱眉看着舆情报告:“要不要回应?再这么酵下去,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会被污名化。”
苏霓却在翻看一份接访演练名单。她轻轻摇头:“不急。”
三天后,她亲自致电那位写批判文章的记者:“明天上午九点,市信访局接访大厅,有一场真实案例演练。您若愿意,可以全程跟拍。”
记者犹豫片刻,答应了。
现场,一名满脸风霜的农民工走进接待窗口。
他深吸一口气,开口道:
“第一,问题类型:拖欠工资;第二,生时间:去年月至今年月;第三,涉及人数:人,总金额万;第四,证据材料:工牌、考勤表、微信转账记录已上传系统;第五,诉求目标:立案查处,限期支付。”
全程秒。
工作人员核验信息后当场录入案由编号,并出具受理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