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来时,许文澜正在调试她的新系统。
屏幕上,是一张全国地图,密密麻麻标注着数百个光点。
每一个,都曾响起过第一句公开的控诉、诉求或呐喊。
她命名为“地理共鸣地图”。
当用户点击o年代某电视台门前坐标,能听到苏霓第一次直播采访时的声音:“各位观众,这不是事故,是人祸。”
点击o年代一处工厂大门,播放的是工人代表颤抖却坚定的言:“我们不想闹事,只想讨个说法。”
最令人心颤的功能是“时空叠音”——系统会自动匹配相隔数十年、内容高度相似的陈述。
比如o年一位外卖员说“我送了三千单,平台说我没履约”,叠加年一名供销社职工的话:“我全年额完成任务,评优却没有我。”
两段声音同时响起,语调不同,方言各异,可情绪竟惊人一致。
测试室内,技术人员听得红了眼眶。
许文澜静静听着,忽然低声说:“这不是技术奇迹……是时代在重复提问。”
此时,苏霓正站在新建的文化园区奠基仪式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镁光灯闪烁,领导致辞滔滔不绝。
她接过话筒,只说了两句:
“有些土地,埋的不是钢筋水泥,是人心。
而人心,不该被推土机轻易覆盖。”
台下掌声雷动。
而在不远处的贵宾席,陆承安静静注视着她。
西装笔挺,神情沉稳,手中文件夹封面上印着一行小字:
《关于重大公共事件记忆承载空间保护机制的初步构想》
他的目光扫过人群,落在那座尚未动工的纪念展廊模型上,眸色渐深。
风起了,吹动了园区中央一面空白旗帜。
它猎猎作响,仿佛等待被书写。
暴雨倾盆,城市在夜色中被雨水洗刷得模糊不清。
闪电撕裂天幕,轰鸣的雷声仿佛自远古而来,震得整栋大楼微微颤。
数据中心机房内,应急电源嗡嗡启动,红光闪烁,警报声短促而急切。
许文澜站在主控台前,指尖飞快敲击键盘,额角渗出细密汗珠。
她的目光死死锁住屏幕上那一串串跳动的数据流——系统短暂离线四十七秒,核心数据库自动切换至冷备节点,恢复过程无异常报告,一切看似完美。
可她知道,不对劲。
就在系统重启的瞬间,日志深处悄然多出一行记录:
时间:未知
地点:不确定
记录人:无数
第一句:我们还在说。
字体与系统原生格式一致,时间戳嵌套在正常序列中,若非她习惯性逐行扫描备份日志,几乎不可能被现。
没有ip来源,没有操作终端标识,甚至不经过任何已知接口协议——就像它本就该在那里。
她调出三层加密的原始数据包,逐帧回溯断电前后o秒级的操作轨迹。
防火墙日志干净如初,入侵检测系统未触一次告警,ai行为分析模型也判定为“低风险自检响应”。
可越是查无可查,她心底那股寒意就越清晰。
这不像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