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06章 钥匙长在舌头上(第1页)

第206章 钥匙长在舌头上(第1页)

基金会为周茂才安排的独立病房戒备森严,金属探测门和信号屏蔽装置隔绝了内外一切未授权的联络。

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高级安保人员身上特有的冷冽气息,仿佛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将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保护在中央。

当苏霓带着公证律师和两名基金会的核心代表走进病房时,周茂才正坐在窗边,凝视着窗外那棵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的白桦树。

他枯槁的身体裹在宽大的病号服里,显得愈瘦小,但那双浑浊的眼睛里,却透出一股令人心惊的清明。

他没有理会其他人,目光径直锁定了苏霓。

半晌,他干裂的嘴唇微微翕动,出了恢复言语能力后的第一句完整的话:“你们想知道的,都在‘心里账’里。”

录像设备红灯亮起,公证程序启动。

周茂才的声音沙哑而平稳,像一台老旧的录音机,播放着尘封了近四十年的绝密档案。

“八十年代初,‘改革稳定协调小组’成立,我们这些基层执行者,都属于一个代号叫‘东仓’的体系。”他顿了顿,仿佛在回忆那个名字带来的重量,“为了防止单点失控,所有核心档案都实行‘三重分离’原则。”

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第一重,原件封存。所有注销户籍的原始申请、审批文件,全部用蜡封入牛皮纸袋,存入各省的绝密档案库,非最高指令不得开启。”

“第二重,副本销毁。所有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复印件、手抄本、会议记录,一旦任务完成,必须在纪检人员的监督下,集中焚烧,确保片纸不留。”

“第三重,也是最关键的一重——记忆人工传承。”周茂才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东仓体系规定,每一名基层执行者,必须完整背诵自己所辖行政区域内所有的注销名单,包括姓名、原籍、注销理由和日期。我们管这个叫‘心里账’。”

他枯瘦的手指微微颤抖:“每个季度,上级都会派人下来抽查,随机挑一个村,让你背出名单。顺序、人名、日期,错一个字,就是泄密的嫌疑。那不是考试,那是……审查。”

话音落下,病房内死一般的寂静。

苏霓感觉一股寒意从脊椎窜上头顶,瞬间明白了整件事的恐怖之处。

真正的档案从未消失,它们没有被锁在冰冷的保险柜里,也没有被烈火焚毁,而是被活生生地刻进了一群老人的大脑皮层,成为了一座座行走的、会呼吸的、却被岁月与遗忘渐渐侵蚀的活体档案馆!

她当机立断,几乎是在周茂才话音落下的瞬间,便在脑中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计划。

走出病房,她立刻召集了核心团队。

“立即启动‘心里账唤醒计划’!”她的声音冷静而果决,不带一丝一毫的犹豫,“以基金会的名义,申请‘老年认知健康公益筛查’项目,在全国十个重点县市,设立流动诊疗车。”

陆承安立刻领会了她的意图:“用公益项目做掩护,筛查目标人群?”

“没错。”苏霓点头,“配备最专业的心理医生和高保真语音记录设备,目标人群锁定为六十五岁以上、八十年代曾在乡镇或村一级担任过干部的老人。项目申报理由就写‘关爱退休基层干部,预防阿兹海默症’,这种理由冠冕堂皇,政治正确,审批绝对一路绿灯!”

许文澜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技术难题最能激她的斗志:“交给我。我会设计一套非侵入式的引导话术,绝不直接提‘注销’、‘东仓’这些敏感词。我们可以从天气、粮价、当年的广播节目、大队里的拖拉机这些日常话题入手,这些都是强力的记忆锚点。只要他们进入放松的叙事状态,那些深埋的记忆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被触。”

计划以惊人的效率开始运转。

仅仅一周后,第一批试点就传来了惊人的消息。

在豫南的一个小县城,一位曾经的村支书在和心理医生聊到当年分田到户的趣事时,突然拍着大腿说:“哎,可惜了,俺们村的赵铁军没等到好时候,那年不知为啥,人就给销户了,他家那几亩地,最后分给了别人。”

无独有偶,在冀北的另一个流动诊疗点,一位老大娘在回忆年轻时听广播的经历后,也喃喃道:“那时候广播里天天说新政策,可怜了隔壁村的刘芬,刚嫁过来没两年,就说是黑户给注销了,再也没见过。”

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被许文澜开的系统迅捕捉。

她将这些无意中泄露的音频片段进行声学特征标记,建立起一个名为“沉默证人”的庞大数据库。

她还编写了一个预警机制,一旦数据库中有多位来自不同地区的老人,提及了同一个姓名,系统就会立即将该姓名标记为高优先级,并自动推送核查指令。

那些被认为彻底消失的名字,正在以这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一个接一个地浮出水面。

与此同时,陆承安的制度破局也在同步推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联合了国内数位顶尖的法学界泰斗,以惊人的度起草了一份《公共记忆保护条例》草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