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16章 裂缝里的光会自己走(第1页)

第216章 裂缝里的光会自己走(第1页)

黎明的光线刺破云层,将冰冷的雨水染上了一层虚假的暖意。

苏霓的办公室里,晨会的空气比窗外的清晨还要凝重。

巨大的投影屏幕上,中央某权威教育期刊的社评标题像一道冰冷的烙印,灼痛了在场每个人的眼睛——《警惕历史教育的情绪化倾向》。

字字诛心。

文章点名批评“某些非官方记忆工程存在煽动性叙事”,呼吁“重建教学秩序”,那字里行间透出的傲慢与不容置喙,仿佛一柄无形的大手,要将他们刚刚点燃的火苗狠狠掐灭。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只剩下电流的微弱嗡鸣。

苏霓的指尖在光滑的桌面上一下下地轻敲,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像是在为这场无声的战争敲响战鼓。

她抬起眼,目光扫过团队里每一张或愤怒、或忧虑的脸庞,嘴角却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他们终于不再遮掩了。”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压抑的空气,“不是怕我们讲错,是怕孩子们开始自己想。”

一句话,点燃了所有人的斗志。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

“我决定,”苏霓站起身,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前倾,眼神锐利如刀,“即刻起,‘银杏徽章’系统,全面开源!”

这个决定如同一颗炸雷,让所有人心中一震。

开源,意味着放弃中心控制,将整个系统的未来交到无数陌生人手中。

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人心向背。

许文澜的眼中瞬间爆出惊人的亮光,她几乎是秒懂了苏霓的战略意图。

敌人想砍掉头颅,那他们就让自己变成一个没有头颅,却有无数个大脑和心脏的巨兽!

她没有丝毫犹豫,整个人仿佛化作了一台高运转的精密仪器,十指在键盘上翻飞起舞,敲击声密集如暴雨。

“明白!我现在就重构系统架构,剥离基金会服务器的全部依赖!”

一夜无眠。

许文澜将整个系统打散,重塑为一套完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储网络。

数据的洪流不再汇入单一的服务器,而是像蒲公英的种子,被同步至全国二十三所深度合作高校的历史系机房,每一个节点都互为备份,坚不可摧。

她还设计了一套精妙的“信任链验证机制”,任何一份上传的教案,都必须经过三位已获得“银杏徽章”的教师交叉背书,才能被正式纳入系统,获得认证。

这既保证了内容的严谨,又将审核权下放给了社群本身。

黎明时分,当系统重构完成的提示音响起时,第一份来自偏远山区代课老师的教案《从粮票到二维码:我家三代人的饭碗变迁》通过了审核。

几乎是同一时间,那位老师的手机上弹出一条系统推送:“恭喜,您已成为第,o位记忆共建者。”

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然而,对方的反击也来得更快、更阴险。

赵小芸很快便察觉到,部分最初积极参与的试点学校突然变得诡异地安静。

课程表面上照常进行,却严禁任何形式的录像和分享。

一种无形的压力正在悄然蔓延。

赵小芸从不是坐以待毙的人。

她迅伪装成一名热心家长志愿者,混进了一场仅限内部参与的闭门家长会。

在昏暗的会议室角落,她用微型录音设备录下了副校长那段精心措辞却不寒而栗的原话:“……上面的精神是,情感共鸣可以有,但绝对不能形成所谓的‘记忆共同体’。大家要理解,这是为了保护孩子们,避免他们陷入不必要的思想混乱。”

散会后,赵小芸站在校门口,迎着晚风,向来往的家长们放一份匿名问卷。

问卷上只有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您的孩子看着您的眼睛,认真地问:‘我是不是差点没出生?’,您会怎么回答?”

三天之内,四千余份问卷如雪片般回收。

林晚连夜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令人心惊——过九成的家长,在答案一栏写下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这六个字背后,是长达数十年的沉默与回避所造成的巨大情感黑洞。

在分析数据的同时,林晚敏锐地现了一个惊人的巧合:多个地区的教育局官方网站,几乎在同一时间段更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细则》。

她立刻调用技术手段进行深度追踪,现这些更新版本无一例外地增加了一条看似不起眼的条款:“不得组织涉及特定历史事件的主题实践活动。”

她顺藤摸瓜,一层层剥开伪装,最终将线索指向了一个名为“时代共识研究院”的民办机构。

正是这家机构,向各地教育局提供了该条款的“起草建议”,并附上了一份光鲜亮丽的专家评审签字页。

林晚将名单上的专家逐一核对,一个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其中一名被标注为“资深历史学者”的评审专家,真实身份是十年前某宣传部门的一名退休干部,其人生履历中,从未在任何学术期刊上表过一篇论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