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28章 风往哪儿吹得由人定(第1页)

第228章 风往哪儿吹得由人定(第1页)

这枚看似不起眼的“兵”,背后牵扯的却是整个战局的根基。

苏霓的指尖在冰凉的桌面上轻轻敲击,出沉闷而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倒数。

她那双洞悉世事的眼眸里,此刻没有丝毫胜利的喜悦,反而凝结着一层化不开的寒霜。

“召集所有人,十五分钟后,一号会议室。”她没有抬头,声音冷静得像淬了火的精钢,“复盘近三年,所有项目的数据流。”

命令下达,整个团队如同一部精密运转的战争机器,瞬间从对外征伐的亢奋中切换到对内自省的森严状态。

国务院展研究中心的正式委托函还带着墨香,静静地躺在桌角,这本该是庆功的时刻,苏霓却亲手按下了暂停键。

十五分钟后,巨大的电子屏上,数据洪流如瀑布般滚落。

苏霓站在屏幕前,像一位检阅部队的将军,目光锐利如刀,一寸寸地刮过那些看似饱满详实的信息。

“停。”她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的空气为之一滞。

屏幕定格在“记忆角”项目的汇总页上。

来自全国数百个乡镇的口述历史,数以千万计的文字与音视频,如繁星般铺满了数据库。

然而,苏霓指尖轻点,随意抽取了两个来自不同省份的案例,尝试进行关联比对。

系统出刺耳的“无法匹配”提示音。

“看到了吗?”苏霓转身,环视着自己亲手挑选的精英们,“我们建了一个庞大的记忆仓库,但每个货架的编码规则都不一样。张三在贵州的名字,和他在福建用过的李四,在我们的系统里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这叫什么?这叫数据孤岛,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坟场!”

一番话,如冷水浇头,让刚刚还沉浸在获得国家级课题喜悦中的众人猛然惊醒。

他们引以为傲的数据量,在“统一标准”这面照妖镜下,露出了杂乱无章的原形。

“许文澜,”苏霓的目光锁定了技术负责人,“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暂停所有新增入口的开放。我要一份《民间口述档案元数据规范》,立刻!”

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喙的决断:“时间、地点、身份变更类型、亲属关系链、佐证材料类别……我要十二项必填字段,像法律条文一样,一个字符都不能错!我们收集的不是故事会,而是可能被法庭采信的证据!”

许文澜那张总是带着技术宅式慵懒的脸上,瞬间写满了凝重。

她没有多问一句,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转身快步走出会议室,身后跟着整个技术组,气氛肃杀如上战场。

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技术组所在的楼层灯火通明,外卖餐盒堆成了小山。

许文澜带领团队,几乎是以燃烧生命的方式,将一份厚达百页的规范草案从无到有地构建出来。

他们甚至不满足于纸面文章,立刻模拟生成了三套极端复杂的异常数据场景——一个是在多种方言间反复转录导致语义漂移的案例;一个是同时拥有民国、伪满洲国和新中国三种身份叠加的老人;最后一个则是因战乱和政治运动导致亲属关系链彻底断裂,仅剩孤证的口述。

内部评审会上,许文澜的眼睛里布满血丝,但眼神却亮的惊人。

她把三套场景的测试结果拍在桌上,掷地有声:“如果我们交出去的数据,还像个菜市场记账本,人家凭什么当真?我们要的,是数据界的‘摩斯电码’,每一个字符都有它的绝对指向!”

苏霓看着那份几乎可以用“严苛”来形容的规范,缓缓点头:“说得好。这不只是技术活,这是信用基建。国家把信任交给我们,我们就要还给它一个坚不可摧的基石。”

规范有了,实战是唯一的验金石。

苏霓的目光投向了团队里最擅长田野调查的赵小芸。

“小芸,去西南。”苏霓言简意赅,“找最硬的骨头啃。”

一周后,赵小芸出现在西南边陲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县镇。

她找到了两位在当地派出所档案里被标记为“信息疑难”的高龄老人。

一位,一生用过三个名字,在三个省份辗转落户,每一次身份变更都伴随着一段尘封的往事。

另一位,则因早年的一场婚姻变动,被夫家强行注销了原籍,却始终未能在新家获得合法身份,成了半个世纪的“黑户”。

赵小芸没有急于求成。

她打开录音设备,按照新规范的十二个字段,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引导老人们回忆。

她不仅记录口述内容,更同步录制下窗外的鸟鸣、老人搓动衣角的手部特写,甚至在备注里详细描述了讲述者在提到某个名字时,情绪从平静到激动再到黯然的全过程。

当这些附带着丰富“元数据”的信息回传至总部,新系统自动进行校验和交叉印证。

奇迹生了——旧模式下,这两份档案的系统匹配成功率仅有可怜的,而现在,这个数字飙升到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小芸兴奋地将整个过程剪辑成一个名为《一分钟,如何让一段话变成证据》的短片,在几个核心的业内交流群里悄然投放。

一石激起千层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