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34章 风根扎进土里那刻(第1页)

第234章 风根扎进土里那刻(第1页)

真正的牌局,从不见硝烟。

《口述历史档案数字化管理规范》立项公告布的次日清晨,银杏基金会的数据中心灯火通明。

许文澜站在巨大的数据墙前,眼神锐利如鹰。

屏幕上,全国三百多个地市一级档案馆近三年的信息化投入数据,正汇聚成一条条冰冷的曲线。

她的手指在触控板上疾划过,一行刺目的结论被高亮标出:过七成的单位,甚至尚未建立起独立的档案数据库,更遑论配备专职的技术维护人员。

“苏姐,”许文澜拨通了苏霓的内线,声音里没有半分迟疑,“我们遇到了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坎。”她将数据报告实时投屏到苏霓的办公室,“标准可以写在纸上,但如果下面连拿笔的人都没有,这张纸就是废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苏霓沉稳的声音:“你的解决方案?”

“‘银杏根系计划’。”许文澜语极快,显然早已成竹在胸,“以基金会的名义,派遣我们的技术小组下沉,对基层档案馆进行技术辅导。名义上,是‘课题协作’,帮助他们完成数字化转型;但实际上,我们要把操作标准的最终解释权和实施的话语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好。”苏霓的回答只有一个字,却透着不容置喙的决断力。

她赞同许文澜的釜底抽薪,却没有立刻下令全面铺开。

她深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前提是,最初的火种必须落在最干燥的柴堆上。

“小芸,”苏霓转向助理赵小芸,“把过去五年,所有地方政府主动引用我们‘记忆角’项目作为治理亮点的案例,全部调出来。”不到半小时,一份精简的名单放在了她的桌上。

苏霓的手指在名单上缓缓划过,最终圈定了三个名字。

“这三个城市,治理基础好,班子思想开明,最关键的是,他们有过‘吃螃蟹’并尝到甜头的经历。”

在随即召开的内部核心会议上,苏霓的目光扫过自己的三员大将——许文澜、林晚、陆承安。

“记住,‘银杏根系计划’的第一步,不是我们去教他们怎么做,”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而是要让他们觉得,推动口述历史档案数字化,这本来就是他们自己最想做、最需要做的事。我们要做的,只是帮他们捅破那层窗户纸。”

任务落到了林晚头上。

作为团队的对外联络核心,她开始接触这三个试点城市的基层档案员。

然而,现实比预想的更冰冷。

电话那头,多数人态度客气却疏离,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哦,新标准啊,知道了。上面让弄我们就弄呗,反正最后还不都是填表交差。”

几通电话下来,林晚感到一阵无力。

她意识到,单纯推送精美的操作手册和技术说明,对这些早已在文山会海中麻木的一线人员来说,不过是又一份需要应付的“作业”。

她当机立断,改变了策略。

她向苏霓申请,组织一场特殊的“反向培训”。

一周后,一场名为“档案的温度”的线上分享会在三个试点城市同步举行。

没有领导讲话,没有专家说教。

林晚邀请了三位特殊的“讲师”——他们都曾是基金会口述史项目的受访者,也都是靠着这些数字化档案成功维权的普通人。

一位白苍苍的老人,对着镜头,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清晰地讲述了他如何凭借基金会系统生成的唯一编码id,在社保系统里找到了自己三十年前的工龄记录,最终追回了被算错的数万元养老金差额。

当老人展示出那条带有时间戳的口述史记录链接时,直播画面里,许多参会的基层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地拿起了笔,悄悄记下了那个他们之前不屑一顾的系统路径。

与此同时,陆承安正在南方的试点市,对另一重风险严阵以待。

他敏锐地预判到,在“完成率”的压力下,地方很可能会将复杂的口述史采集,简化为最粗暴的“拍照上传任务”。

届时,系统里堆满的将是一堆堆看似完整、实则毫无真实性保障的“数据垃圾”。

为此,他设计了一套近乎苛刻的“双盲校验机制”。

每一份新录入的口述档案,系统会自动抽取核心语义,推送给另一座城市的匿名志愿者进行二次核验,比对陈述的逻辑一致性。

更关键的是,每一份档案从创建开始,就会被写入不可篡改的区块链,打上唯一的时间戳。

“各位,欢迎参加我们的实操演练。”陆承安站在当地档案馆的机房里,面对着一群略带疑惑的负责人。

他亲自带队,现场展示了系统的操作流程。

在最后的模拟认证环节,他故意上传了两份由演员录制的、关于同一事件但关键细节相互矛盾的陈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