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词一出,台下许多上了年纪的观众都红了眼眶。
赵小芸的母亲,一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人,也悄悄用手背抹了抹眼睛。
演出结束,主持人走上台,高声宣布:“为了让更多的‘秘密’不再是秘密,我们决定成立‘儿童记忆委员会’!成员将由孩子们报名面试产生,他们的职责,包括审核故事稿件、监督口述授权、组织社区放映!”
话音刚落,台下的孩子们瞬间沸腾了,争先恐后地举起手。
那一刻,母亲忽然紧紧握住了赵小芸的手,掌心温热而有力。
她看着女儿,眼中是前所未有的光亮:“小芸,你们做的,不只是留住一段历史,是给了这些孩子一种胆量。一种敢于去问,也敢于去说的胆量。”
几天后,一封来自教育部的红头文件,静静地躺在了林晚的办公桌上。
《听得见的中国》项目,经过多轮评估,被正式列入全国中小学社会实践推荐课程目录。
消息传来,整个团队都陷入了狂喜。
他们催促林晚立刻召开布会,将这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公之于众。
但林晚拒绝了。
她没有选择聚光灯,而是独自一人,买了一张去往北方的火车票。
她来到一个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县城,在镇上唯一的小学门口驻足。
这里,是当年她寄出ooo号数据备份的地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个扎着羊角辫,郑重地在接收单上按下红手印的女孩,就在这所学校里读书。
放学铃声响起,校门打开,一群孩子像出笼的小鸟般冲了出来。
领头的,正是那个女孩。
她长高了些,眼神却依旧明亮。
她和几个小伙伴高高举着一块用硬纸板自制的牌子,上面用彩笔写着:“本周故事主题——你有没有做过一件偷偷勇敢的事?”
孩子们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分享着彼此的“秘密”。
林晚站在街角,看着这一幕,悄然转身离去。
手机在此刻震动了一下,是许文澜来的消息:“刚看到新闻。看来,种子已经学会自己找土壤了。”
冬夜,江风刺骨。
苏霓与陆承安并肩走在江边。
他们当年沉下那枚存有第一批绝密口述资料u盘的地方,如今已建起一座小巧的亲水平台。
平台的栏杆设计得别出心裁,每隔一段就镶嵌着一个迷你扬声器,正定时播放着精选的口述历史片段。
一个温和的女声在讲述她作为第一代纺织女工的青春,混杂着江水的涛声,别有一番韵味。
他们靠在栏杆上,静静地听着。忽然,身后传来一阵孩童的嬉闹声。
“快!轮到你了!不许耍赖!”
回头望去,几个小学生正围坐在一圈,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支五颜六色的玩具麦克风,像模像样地进行着一场“故事接龙”。
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清了清嗓子,对着麦克风小声而郑重地说:“今天我要讲的,是我们家最秘密的故事……”
苏霓看着那群孩子,轻声对陆承安说:“你看,以前我们要费尽心力去抢话筒,现在,他们争着把话筒递给别人。”
陆承安凝视着水面倒映出的万家灯火,那光影与他们的身影交织在一起,他缓缓开口:“因为你教会了这个世界,沉默,同样有它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