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76章 现在雷雨天也能留下心跳(第1页)

第276章 现在雷雨天也能留下心跳(第1页)

暴雨如注,砸在农民工子弟学校那片小小的操场上,激起一片白茫茫的水雾。

那群孩子,用他们瘦弱的身体,围成了一道颤抖却坚固的人墙,死死护住中央那支孤零零的话筒。

雨水顺着他们黝黑的脸颊滚落,分不清是雨还是泪。

这一幕,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苏霓的心上。

回程的车里,雨刮器疯狂地左右摆动,却怎么也刷不净她眼前的迷蒙。

她无意识地摩挲着腿上那个磨得起了毛边的帆布包,指尖触到一处硬物。

她掏出来,是一本厚厚的旧笔记本,纸页因常年翻动而卷边。

一阵颠簸,一张泛黄的剪报从本子中滑落。

苏霓捡起它,目光凝固在那个早已模糊的标题上——《被雷雨吞掉的声音》。

那是八十年代的一篇报道,某地广播站因线路老化,在一场雷暴中失去了整整一年储存的民生热线录音。

那些求助、倾诉、建议,那些普通人一年到头最想说的话,就这样被一场雨彻底抹去,仿佛从未存在过。

一道闪电划破天际,惨白的光照亮了苏霓陡然收缩的瞳孔。

她终于明白了。

多年前,她还是个初出茅庐的记者,同样是在一个雷雨夜,为了抢修即将中断的直播线路,她不顾一切地爬上信号塔,差点被滑落的设备砸中。

所有人都说她是为了职业尊严,是为了那份新闻人的荣誉。

可直到此刻,她才看清自己灵魂深处的恐惧——那不是为了荣誉,而是对“无声即消失”的本能战栗。

声音一旦消失,那些生命存在过的证据,就真的会了无痕迹。

回到家,苏霓没有换下湿透的衣服,任由冰冷的雨水刺激着她的神经。

她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圈像一个孤岛。

她拔掉网线,关掉手机,隔绝了外界一切喧嚣,然后提笔,在稿纸上写下第一行字:《基层声音基础设施保护倡议书》。

她清楚,走官方渠道,这份文件只会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报告里。

她要用自己的名义,用一个曾在一线拼过命的媒体人的身份,起一场联署。

她要让那些和她一样,曾为“声音”战斗过的人,都站出来。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声音博物馆”数据中心,林晚正被屏幕上跳动的红色警报刺得眼睛生疼。

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将技术故障报告上报,而是调出了过去五年的设备维修数据。

一行行冰冷的代码和数字,在她眼中,逐渐勾勒出一幅触目惊心的地图。

她将鼠标悬停在一个个高亮的红点上,南方梅雨季的潮湿,北方冬季的严寒,都在无情地侵蚀着那些深入偏远地区的录音设备。

短路、损坏、数据丢失……这些技术术语背后,是一个个沉默下去的村庄。

忽然,她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

她将口述史料的采集密度图与设备损坏图层进行叠加——两个图层惊人地重合了。

设备损坏率最高的区域,恰恰是那些口述内容最密集、情感浓度最强的地方。

仿佛那些过于沉重的故事,本身就带着一种足以烧毁电路的能量。

林晚倒吸一口凉气,一个念头在她脑中成形。

她迅撰写了一份分析报告,绘制出那张被她命名为“声音遗产生存风险地图”的图表,附在了苏霓刚刚通过加密邮件来的倡议书初稿之后。

在报告的末尾,她用力敲下了一行批注:“不是机器脆弱,是我们还没学会为记忆造屋。”

赵小芸几乎是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份附带了风险地图的倡议书。

她没有被那些技术参数和数据模型吸引,目光反而落在了林晚那句批注上。

她想起了自己已经过世的父亲,一个结巴了一辈子,却在生命最后时刻,由母亲一字一句“翻译”并补录下回忆的老人。

她猛地站起身,在房间里踱步。

真正的保护,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倾听者的姿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