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01章 风知道你说过什么(第2页)

第301章 风知道你说过什么(第2页)

“系统遭遇次大规模恶意攻击!”她脸色一沉,看着数据流瀑布般刷过屏幕。

大量经过ai深度合成的语音,正像病毒一样涌入平台,它们模仿着真实用户的语气和内容,试图污染整个原始数据库。

这些数据一旦混入,整个“声音博物馆”的真实性根基将被彻底动摇。

技术团队的人都慌了,请求立刻启用最高级别的防火墙,进行一键式数据清除。

“不行。”许文澜断然拒绝,“那样会误伤很多正常用户的上传。”

她没有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反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她敲下一行行代码,另辟蹊径,开始训练一个全新的识别模型。

她放弃了传统的声纹比对,转而让模型去学习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人格化特征”——普通人说话时自然的呼吸节奏、犹豫时的微停顿、词语间的独特气口、甚至紧张时喉咙里不易察觉的摩擦音。

三天后,一个基于“声音指纹”的全新净化系统上线。

它像一个经验最丰富的测谎师,精准地识别并隔离了所有ai合成的虚假语音。

清理完数据后,许文澜在技术社区的页布了一份声明,只有一句话:“我们不阻止模仿,但我们只保存真实的犹豫。”

此举在技术圈引起巨大轰动,被誉为“用人性对抗算法”的经典案例。

他们试图用冰冷的数据污染真实,却反而催生了一个更懂得“人性”的算法。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角,律师陆承安正在司法局的会议室里据理力争。

他受委托参与修订新版的《人民调解工作指引》,并坚持要加入一条:“在特定情况下,当事人可通过预录音频的方式表达个人意愿,经技术核实与身份确认后,具备同等的法律参考效力。”

“简直是胡闹!”一位资深调解员立刻反对,“声音可以模仿,可以剪辑!白纸黑字的书面陈述才是铁证!”

“铁证?”陆承安冷笑一声,打开了投影。

他没有播放那个火爆全网的老人录音,而是播放了项目早期收集到的一段关于“腌菜罐子”的录音。

那是一位临终老人断断续续的嘱托,要把老宅的腌菜罐子留给最孝顺的小儿子,因为“只有他知道,那罐子底藏着我年轻时给他攒的几块银元”。

这段录音,最终让一场遗产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各位请听,”陆承安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响,“法律要保护的,究竟是完美的、符合格式的表达,还是那份可能笨拙、可能不完整,但却千真万实的真实意图?”

全场沉默。

半个月后,新规试点落地。

个适用案例,是一位聋哑母亲通过手语老师的翻译,录制了一段关于女儿抚养权的家庭安排。

那段夹杂着手语老师温和翻译和母亲急切呼吸声的音频,最终被法院采信。

项目的社会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苏霓受邀参加一场省级的社会治理创新研讨会,主办方客气地安排了她做五分钟的开场致辞。

会议当天,在一众西装革履的专家学者面前,苏霓两手空空,没有带任何讲稿,只是让人拎上来一台老式录音机。

全场寂静中,她走上台,轻轻按下了播放键。

一阵熟悉的电流声后,一个中年妇女哽咽又充满希望的声音传遍了整个会场:“……娃啊,妈这辈子没啥大本事,但你会说话,说得比谁都好,这就比啥都强……”

是小武母亲的声音。那个曾经让苏霓下定决心开启这一切的声音。

播放完毕,全场落针可闻。

苏霓拿起话筒,声音轻柔却无比清晰:“我的时代,其实已经过去了。但我想,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觉得‘不会说话’就等于‘没资格说话’,那么这个项目,就还得继续做下去。”

没有掌声,但那份震撼却深入人心。

会议结束后,三位厅级干部悄悄找到苏霓,郑重地向她请教,如何在各自负责的地区基层,推广这种“声音档案”模式。

回程的高铁上,窗外的景色飞倒退。

苏霓翻看着手机,团队的群里异常热闹。

许文澜来一张截图,是“声音博物馆”系统页的一句新sogan,那行字是eoooo号用户,一个有口吃障碍的程序员,刚刚更新的个人签名:“当千万个嘴笨的人开始说话,世界就有了另一种响法。”

林晚则转了一条微博。

附图是浙南那个小镇灾后重建的文化长廊,墙上挂着那台被修复好的、改装过的公共语音信箱。

下面,工整地刻着一行字:“这里收藏所有没说完的话。”

苏霓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她望着窗外飞逝的田野和村庄,从包里拿出自己那支用了多年的录音笔,轻轻按下了红色的录制按钮。

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让高铁行驶的平稳噪音和自己平缓的呼吸声被录进去。

十秒的静默后,设备出一声轻响,自动保存了这段录音。

屏幕上显示:文件编号s,标题空白,状态——正在倾听。

这份编号为s的空白档案,静静地躺在服务器的最深处,等待着来年春天,那个注定要被开启的时刻。

喜欢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请大家收藏:dududu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