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工资没涨,但从一个厨子,变成了管理两个食堂的班长,这可是实打实的升职。
活儿肯定比以前多了,操心的事也多了。
不过好在,第二食堂那边,原来机械厂的食堂大师傅姓杨,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实人。
手艺不错,人也本分。
有他在那边掌勺,何雨柱只需要负责统筹管理,倒也轻松不少。
从厂长办公室出来,何雨柱只觉得脚下都轻快了几分。
生活,正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展。
不光是他,陈雪茹的生意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她的那个小小的绸缎庄,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顾客需求了。
陈雪茹是个有魄力有想法的女人。
眼看生意这么好,她决定扩大经营规模。
她在原本只卖绸缎布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服装订做和成衣售卖两项新业务。
为此,她特意将铺子后面的那个大院子给利用了起来。
她找人把后院重新修整了一番,隔出了几个房间,改造成了一个小型的服装加工车间。
又通过各种关系,高薪聘请了好几位手艺精湛的老师傅。
一时间,小小的绸缎庄变得热闹非凡。
前店卖货,后院加工。
新潮的款式,精良的做工,让陈雪茹的服装生意一炮而红。
每天上门来买布料、订做衣服、购买成衣的顾客络绎不绝。
生意愈红火。
转眼间,何雨柱那块试验田里的水稻和小麦,也都到了丰收的季节。
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
这一天,农业大学的林教授带着十几个学生,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地头。
老教授一下车,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就直奔田里。
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串稻穗,放在手心仔细端详,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好!好啊!”
“这穗子,饱满!”
林教授的声音里带着激动。
他带来的学生们,还有邹同志,也都纷纷下到田里,开始动手收割。
一时间,镰刀挥舞的声音,混合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
收割,晾晒,脱粒。
每一个环节,大家都做得认真。
这可不是普通的粮食,这可能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农业展方向。
经过一整天的忙碌,最终的测产数据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