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官道上洒着暖融融的日光,一辆慢悠悠的小毛驴踏碎晨光而来。
驴背上坐着个六七岁的孩童,穿着洗得白却整洁的粗布衣裳,怀里紧紧抱着个布包。
旁边牵着驴的老妪头花白,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却精神矍铄,却正是那刘姥姥,那孩童便是她的外孙板儿。
驴身两侧挂着两个竹筐,里面码着水灵的时新蔬菜,还衬着些饱满的瓜果,以及几包整理得整齐的干菜,透着股新鲜的野趣。
自上次蒙王熙凤与蒹葭资助后,刘姥姥一家便商量着买了几亩薄田,不求当什么地主,只求自给自足。
一家子都是肯下力气的,又添了这头小毛驴帮忙耕作,日子竟渐渐有了起色。
感念着恩人的情分,入秋后果蔬刚熟,刘姥姥便挑了最鲜嫩的瓜果,选了最干净的干菜,带着孙子板儿,再次踏上了去往荣国府的路,这次不是打秋风,是专程来谢恩的。
轻车熟路到了荣国府西侧,刘姥姥停在那挂着“林府”二字的角门前,小心翼翼叩了叩门环。
不多时,门内传来脚步声,晴雯正好在附近巡查,开门一看是她,眼睛一亮,连忙拉开门:“刘姥姥,您怎么来了!快进来!”
一边引着人往里走,一边转头吩咐身后的小丫头,“快去告诉姑娘们,刘姥姥带着板儿来看望姑娘了!”
刘姥姥牵着板儿,局促地跟着往里走,眼神里满是感激:“姑娘还记得我,真是有心了。”
板儿则好奇地东张西望,虽然来过一次了,但他觉得这里真好看,比画本子里的宫殿都好看,他再来一百次也不会看腻。
到了正厅外,蒹葭与黛玉早已迎了出来。刘姥姥一见二人,激动得眼圈红,拉着板儿就要往地上跪。
“二位姑娘的大恩,我这辈子都记着!今日特意带些自家种的瓜果来,略表心意,还请姑娘们不要嫌弃!”
蒹葭连忙上前一步,亲自扶住她的胳膊,温声道:“刘姥姥快起来,这么客气做什么。当初不过是举手之劳,怎当得起你这般大礼。”
黛玉也在一旁笑着附和:“是啊姥姥,快请坐,咱们屋里说话。”
几人移步偏厅坐下,丫鬟很快端上茶水。蒹葭端起茶杯,笑着问:“姥姥家里的田收成怎么样?日子可还顺遂?”
一提及家事,刘姥姥脸上立刻露出笑容,打开了话匣子:“托姑娘的福!今年收成好,几亩田收的粮食够吃了,还能余些换些银钱。这不,特意挑了些新鲜的瓜果蔬菜送来,都是自家种的,干净得很!”
正说着,外面传来笑语声,原来是王熙凤与三春、贾琮还没走,听闻刘姥姥来了,便也跟着过来了。
三春见了竹筐里的瓜果,都觉得新鲜,围着刘姥姥问东问西,好奇乡下的光景。
惜春更是拉着板儿的手,问他在乡下有没有见过蛐蛐、蜻蜓,板儿起初有些腼腆,被惜春问得久了,也渐渐放开了话匣子。
贾琮着意问了庄稼收成几何,乡亲生活如何,等等一众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
贾琮问完后,站在一旁,看着板儿虽穿着粗布衣裳,却眉眼干净、说话实在,心里暗暗有了主意。
他走上前,对着刘姥姥拱手行了个礼,语气沉稳:“姥姥,我看板儿弟弟看着聪慧,不知可有开蒙?”
刘姥姥一愣,连忙点头:“开了开了,村里的先生教着,认了些字。”
贾琮闻言,眼底闪过一丝笑意,继续道:“我如今跟着先生读书,正缺个伴读的小友。板儿弟弟看着性子踏实,若是姥姥舍得,不如让他留在府里,跟着我一起读书,平日里也能做个伴。”
这话一出,刘姥姥瞬间睁大了眼睛,激动得嘴唇都在哆嗦。她如何不知,贾琮这是特意想帮衬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