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之前,项安国和陶莹正式搬了家。
年前房子不太好租,他们搬东西就不是特别着急,每天忙完了活儿就慢慢搬点儿东西过去。
最迫不及待要住进去的是项有志,他老早就在想着搬进去,还又开始糊涂起来,不停地喊“老婆子”。
王翠英走了都已经好几年了,但是在项有志的心里,她从来没有真的走过。
尤其是回到大杂院之后,每个地方都有跟她一起经历过事情的回忆,别说项有志了,就连陶莹都有些难过。
陶莹以前刚嫁进来的时候,才刚大学毕业,吃穿用度什么都在学校里解决了,根本不知道怎么生活最划算。
这跟以前在河南的时候也不一样,那时候她只能负责打杂和跑腿,王芳是不可能给她钱,让她去做生活方面的规划的。
嫁进来之后,王翠英就开始把陶莹当自己闺女似的,一步步带着教,她在的时候,根本不让陶莹下厨做饭。
“你可是大学生,你的手不是在家烧饭用的,”王翠英说,“安国没什么本事,但疼老婆是应该的,你可甭惯着他。”
说是不让惯着,但王翠英自己才是最惯着的那个。
她经常带着陶莹去胡同口的菜市场里头买菜,教她哪个时间段来能买到最新鲜的食材,哪个时间段来则可以买到也还算新鲜,但更划算的菜。
陶莹那段时间天天挽着王翠英的胳膊到处去逛菜市场,王翠英像妈妈那样,教会她的女儿生存技能。
王翠英还说:“他们爷俩生活方面都比较糙,吃啥都成,所以咱们自个儿做饭,就得做咱自个儿爱吃的。”
只有这一点,陶莹没学会。
主要也是因为她自个儿也没啥特别爱吃的。
以前在家里做姑娘的时候,王芳做菜从来只考虑陶信厚和陶李,他们也从来只顾自己,爱吃什么上桌直接可劲儿吃,尤其是陶李,全往自己碗里扒拉。
这直接导致了陶家的女人在饭桌上的原则从来都是饿不死就行。
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陶莹上大学。
她在食堂里也总打一些便宜的主食,从来不管营养,所以有段时间赶学习,成天坐着,又只吃主食,还虚胖了一段时间。
不过王翠英这样的人教育出来的孩子,项安国不可能太差。
自从他和陶莹在一起之后,就开始关注陶莹的营养情况,经常接口自己想吃啥,领着她去吃好吃的。
项家也是在自个儿家吃饭的时候多,但项安国跟陶莹谈恋爱的时候,还总带她去吃涮锅。
王翠英后来知道了陶莹爱吃涮锅,也总买食材在家里做铜锅涮肉吃。
陶莹在来北京之前并不怎么吃麻酱,来了之后可以说是打开了新世界大门,后来自己也逐渐喜欢上了。
但项安国总觉得她是在迁就自己的口味,对此一直心怀愧疚。
搬回来这一天,陶莹特意又去胡同口的小市买了些现片儿出来的牛羊肉,又买了一些正经潮汕牛肉丸子,还有一些菌菇蔬菜啥的回来,做了顿铜锅涮肉。
项有志很高兴,连连喊着要喝酒。
他们抖空竹,一般不喝酒,喝多了酒容易手不稳,以前王翠英在的时候就不让他们爷俩喝。
但今天不一样,今天大家都太高兴了,陶莹就破例去打了点儿二锅头。
于是这样项有志更高兴了。
项安国也陪了两杯,爷俩碰了个杯,项有志一口闷了,辣得龇牙咧嘴的。
一旁正吃肉的项修竹看了很好奇:“这酒到底啥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