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影视编辑器 > 第一百二十一章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第2页)

第一百二十一章 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第2页)

回这六十年,大明已然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帝国:

铁路干线如同帝国的钢铁骨架,不仅连接南北两京,更已延伸至西域、辽东、云贵,甚至跨过海峡,连通了琼州与夷洲。

高铁路的试验线路也已投入运营。

公路上,不再是马车独行,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公共汽车、货运卡车乃至私人汽车已不算稀罕物,穿梭于城乡之间。

天空中,虽然还只是用于试验和军事的飞艇与早期双翼机,但人类征服天空的梦想已照进现实。

电力这个曾经实验室里的奇迹,已走入千家万户。

从紫禁城到寻常百姓家,电灯取代了油灯蜡烛,照亮了夜晚。

电报线和电话线连接各省,消息瞬息可传。

无线电技术也已萌芽,广播里传出的朝廷政令、戏曲新闻,成为新的信息媒介。

城市里,有轨电车叮当作响,工厂里,电动机器轰鸣不息。

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撑着帝国的运转。

从遍布全国的电厂、钢铁厂,到精密的机床制造、船舶重工,再到新兴的汽车厂、化工厂、制药厂……

大明的工业能力独步全球。

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使得物资产能空前强大。

帝国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本土行省治理高效,漠南漠西、朝鲜乐浪、东瀛、交趾、于毒、乃至南洋诸岛、殷洲西海岸的部分重要据点,都已建立了有效的统治或控制。

曾经困扰帝国的边患,已通过移民、同化、驻军与经济纽带等多种方式,基本解决。

一套融合了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天工律》成为帝国运行的根本准则。

而且此时“格物致知”的精神深入人心。

新式学堂遍布州县,教授着科学、数学、工程学与人文社科知识。

天工院已成为全球科研圣地,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

医学、农学、地质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华夏文明在吸收了新技术后,焕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

传位大典结束后,退位为太上皇的苏宁,回到南京城外孝陵一处幽静别苑居住。

他时常站在高处,眺望着这座灯火辉煌的不夜城,看着远处铁路线上如流星般划过的列车灯光,听着隐约传来的工厂汽笛,脸上露出平静而满足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已经做到了一个穿越者所能做到的极致。

他不仅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是凭借一己之力与无数人的努力,将整个华夏文明提前数百年推入了工业时代,并为其奠定了持续展的坚实基础。

未来的大明,或许还会有挑战,有风波,但它的根基已然牢固,它的方向已然明确。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苏宁轻声低语,晚风吹拂着他雪白的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在北京城皇城之内,新帝朱文仁坐在熟悉的乾清宫御书房内,这里曾是他父亲日夜操劳的地方。

书桌上,摆放着最新的全球地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大明的疆域与影响力范围,也标记着未来探索与展的方向。

他深知守成不易,开拓更难,但他有信心,在父亲留下的宝贵遗产上,带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天工时代的落幕,并非结束,而是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故事的。

大明的旗帜,将在工业文明的劲风中,继续高高飘扬。

……

大明兴民元年,传位大典的喧嚣早已过去,北京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与宁静。

而退位为太上皇的苏宁,迁居至南京紫金山孝陵南麓一处幽静皇家别苑。

这里林木葱郁,流水潺潺,既保留了中式园林的雅致,又巧妙地融入了诸如玻璃暖房、水力驱动的小型喷泉等“天工”造物,是他晚年特意为自己营造的颐养之所。

当年这里是他夺取天下的开始,如今又是在这里落幕也挺完美。

夜色深沉,主书房内却亮着柔和而稳定的电灯光芒。

八十五岁的苏宁屏退了所有侍从,独自坐在宽大的书案后,手中把玩着一枚温润的古玉,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回顾着自己这波澜壮阔的一生。

从被朱元璋忌惮时的战战兢兢,到靖难之役的刀光剑影;从登基之初的如履薄冰,到横扫漠北、东平高丽、南洋扬威的赫赫武功;从第一条铁路的艰难诞生,到如今电网覆盖神州、铁轨贯通四极的工业盛世……

六十载光阴,仿佛弹指一挥间。

就在他心神沉浸于往昔峥嵘岁月之际,一个久违的、冰冷而机械的声音,毫无征兆地在他脑海深处响起:

【叮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