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工作後遇到过好的人,也遇到过不好的人,不能说坏,只是爱钻营,相处得累。但你要是只闷头干活,不管人际往来,总有人会踩着你。
这也是于若秋能安心在这里生活的原因。
古代条件不便,但只要没有发生什麽家破人亡的大事,百姓生活都还算不错。临城没有欺凌百姓的权贵,还算繁荣,是一座不错的宜居城。
宋云淮见她没说话,转头看她,“不问了?”
于若秋笑笑,“既然都过去了,你应该是想重新开始。”
酒馆离于若秋住的院子不远,到了後,宋云淮没继续说了。
只是他没有因此避过不谈,时间长了于若秋差不多知道了宋云淮一些事。
当初他在村里什麽都没有,村里人念着他是宋家村的血脉,时不时接济,可以说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
稍稍懂事後,他明白不能继续这样下去,却没有机会。直到偶然听说外面打仗大量招兵,这才毅然决然收拾了行李上路。
活了还是死了对他来说是很遥远的事,他想要有一口饭吃,不愿意靠着旁人的施舍活下去。
许是有些天赋,他在战场上表现不错,後来升了百夫长,一点点带着手下的兵,一次次活下来。
官位什麽的没注意,只知道带的人越来越多,他想的不是打赢,而是要带着手底下的人尽量多地活下去。
然而还是会死人,打仗就没有不死人的。烽火连天,就这麽在仿佛永远充斥硝烟的地方过了那麽些年。
主将死了,他被提拔上去,赢得场次渐渐增多,到几乎战无不胜。
他没有读过书,字都是一点点琢磨认识。得了师爷的兵书,研究如何去赢,鼻尖永远弥漫着血腥气的杀戮与残酷。
常言道鸟尽弓藏,平息战乱後,京内的消息往好的方向走,但他不想继续过这样的生活了。
越是在战场待得久,越是怀念从前乡村的生活,一开始不过是为了一口饭而已。
于是辞了官,想着回去当个猎户也是不错的主意。
那些年很乱,将士经常吃不饱饭,後来他们搜到的财物不再上交,充作军粮或者分了,一个个都有些家底。
没有田地房屋没关系,有了银子,再不济,也能娶个媳妇好好过个晚年。
不想成亲只是看过了战场的死亡,没了这个念想。手底下的兵有原就成了亲的,也有後来才娶了媳妇,他从未升起过孤独的念头。
最後不过是一抔黄土。
刚得知这些事时于若秋自然惊讶,一方主将,若是没辞官,在京中至少也得是二品的官了。
她对这边官员的制度不甚了解,但能当官福利都不差,怎麽都比当个寻常百姓强。
不过宋云淮说的简单,能思虑到那个地步,他在军内威望定然不低。
然而那都是从前的宋云淮,于若秋认识的宋云淮不一样,为此她没有特别的想法,态度一如既往。
她嘀咕,不管是谁经常看到有人在家勤勤恳恳劈着柴火,都不会想到这人会是什麽位高权重之人吧?
。
临城进入暑热,店内用了冰,常常煮绿豆汤卖,又是一笔不菲的生意。
她买不起冰,用的是硝石制冰法,冰管够,用起来一点不吝啬。
得知宋云淮想要知道的那些东西是为了边境的兵卒,于若秋更是想到什麽说什麽。
她用不上,兴许那些人就能用上呢。
她铺子生意好,于家夫妇在城里的生活愈发差了。买东西的人少,没了钱,又回了乡下的屋子住,只时不时上城内卖些松花蛋。
价格便宜些,有的是人买。
这两人住回乡下房子这件事,还是宋云淮告诉她的。他经过那座房子时,看到屋内升起了炊烟。
于若秋之後交的那些打理田地的银子到期後,于家老两口同样来闹过一次。别的不论,这时候宋云淮就派上了大用场,他只要站在店里,那两人都不敢进门。
後来回了乡下,没有活计,怎麽办呢?于是荒废的田地再次种起来,老两口主要靠这个生活了。
她想过这两人会不会把松花蛋的方子卖了,至少能卖个几十两,因此後来看到几家卖松花蛋的店铺出现,她也没多少意外。
两人年纪大了,又过了一段城内的生活,已经不能忍受干辛苦活。後来卖t了田地,不知道搬到了哪里居住。
有那麽多银子,只要不大手大脚,养老没问题。不过那对夫妻要是能这麽老实,也没现在这麽多事了。
于若秋从不担心缺少生意,店铺内午後放了冰,门口搭上帘子,一到这个时间,里面的座位基本都坐满了。
她在店里转了一圈,在门边的缝隙看到街道上来往的人,日头下豆大的汗,身形耷拉着蔫下去,空气中热浪滚滚。
想到了去年这个时候,没有尽头地赶着路,曾以为不会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