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大魏京都。
&esp;&esp;朝堂之中。
&esp;&esp;文武百官左右而立。
&esp;&esp;彼此都显得有些心事重重的样子。
&esp;&esp;随着朝会开始。
&esp;&esp;众人一如既往,讨论国事。
&esp;&esp;武官一脉,全程显得异常安静,他们没有发表任何一点言语,仿佛在酝酿着什么一般。
&esp;&esp;一直等到朝会结束后。
&esp;&esp;终于,武官一脉出声了,而且第一个走出来的人,正是安国公。
&esp;&esp;“陛下!”
&esp;&esp;“老臣有事启奏。”
&esp;&esp;当安国公出现之后,文官一脉顿时不由皱眉。
&esp;&esp;他们知道,武官一脉今日必然会发声,但没想到的是,第一个出声的人,竟会是安国公。
&esp;&esp;正常来说,应该是一位列侯出声,安国公第一个开口,就意味着武官一脉这一次要动真格了。
&esp;&esp;“奏。”
&esp;&esp;女帝没有犹豫,直接开口。
&esp;&esp;“陛下,半月之前,十二异族国联名弹劾许守仁,民间已传的沸沸扬扬,敢问陛下,可有此事?”
&esp;&esp;安国公开口,如此问道。
&esp;&esp;“是。”
&esp;&esp;女帝惜字如金般回答。
&esp;&esp;而安国公则继续开口,看向女帝道。
&esp;&esp;“既然如此,陛下为何不给予回应?”
&esp;&esp;“如今,大魏民间已经知晓此事,民怨极深,十二异族国,联名弹劾我大魏官员,此乃前所未有之事,陛下知而不回,只怕折损我大魏国威啊。”
&esp;&esp;安国公没有任何生气,他只是阐述此事,毕竟他知道的事情,女帝知道,他不知道的事情,女帝也知道。
&esp;&esp;现在他开口,就是为了要一个答案,一个肯定的答案。
&esp;&esp;“安国公,此事朕这些日子一直在思索。”
&esp;&esp;“不宣,并非是畏惧,这一点你应该清楚。”
&esp;&esp;“大魏王朝,如今逐渐稳定,十二异族国如此这般,显然是有其他目的,朕不想理会。”
&esp;&esp;“也不愿理会,国公可明?”
&esp;&esp;女帝给予回答,既然国公都主动启奏了,她就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
&esp;&esp;“老臣明白,但有些话老臣还是要说。”
&esp;&esp;“国威,乃军魂,乃民骨,十二异族国,乃是我大魏附属之国,插手大魏内政,已经触犯大魏底线,更是要求罢免许守仁之职。”
&esp;&esp;“更是引来民间怨言,如若再不回应,只怕会惹来天下人嘲笑,到时军心溃散,老臣担心,影响大魏国运,还望陛下今日给予明确回答。”
&esp;&esp;“也好振我大魏之威,塑我三军之魂,固我大魏子民之心。”
&esp;&esp;“恳请陛下,给予回应。”
&esp;&esp;说到这里,安国公跪拜在地上,朝着女帝行大礼。
&esp;&esp;声音响起,一时之间,众武官臣子也纷纷开口,朝着女帝一拜,齐齐开口道。
&esp;&esp;“恳求陛下,给予回应。”
&esp;&esp;武官一脉在这一刻集体开口发声,请求女帝给予回应。
&esp;&esp;只是此话一说,陈正儒也立刻站了出来。
&esp;&esp;“陛下,安国公所言极是,但区区十二异族国,算不了什么。”
&esp;&esp;“臣认为,如若回应,反倒是助长其气焰,大魏不需要解释什么,也没必要解释什么。”
&esp;&esp;“此事完全不需要给予回应,如若回应,只怕会再添乱事,倒不如就这般冷下去。”
&esp;&esp;陈正儒开口,他知道武官一脉心意已决,但该说还是要说。
&esp;&esp;对现在的大魏来说,拖一定是比不拖好。
&esp;&esp;可此话一说,武官一脉不由怒了。
&esp;&esp;“陈尚书,敢情被骂的不是你们对吧?”
&esp;&esp;“你知道现在外面有多少百姓在骂我等是孬种吗?”
&esp;&esp;“身为武官,我宁可死在战场上,也不愿被万民辱骂,十二异族国联名弹劾许守仁,尔等一个屁都不敢放,也害的我等被万民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