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节此言大善!”
尉迟恭也站了起来:“话糙理不糙!咱行伍之人就认这个理儿!”
“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有敌人就干掉敌人!这才是真豪杰,真盛世!”
“知节言语虽粗豪,却道出了实干兴邦的真谛!”秦琼也不禁抚须赞叹。
经过李恪医治,他的病算是彻底治好了。
又在家将养这么多天,已然初步恢复。
武将集团这边,也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
他们不懂什么圣人之道,什么之乎者也。
但明白一点,靠嘴说,说不死来犯之敌;靠之乎者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黄河泛滥,异族寇边,贪官横行,光靠圣人之道,是解决不了的。
唯有像秦王殿下说得这般,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不断向前。
就连一些文官,思量过后,也纷纷附和。
“不错!殿下与知节所言,深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精髓!”
“盛世非空谈而来,正是靠这般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精神铸就!”
“《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大唐欲保天命,亦当有此除旧布新、战胜困难的勇气与能力!”
一时间,附和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听着满堂文武,尤其许多文臣都面露赞同,孔颖达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
他深知,这场辩经,自己已然落了下风。
秦王殿下的理论,因其进取性与现实性,明显更符合眼下贞观朝堂风气。
不过。
孔颖达胸中所怀,乃是儒家士大夫守护道统的执念,岂能轻易退缩?
他硬着头皮,再次向李世民深深一揖:
“陛下!老臣并非不知变通,更非无视现实之功。然老臣所虑者,远也!”
孔颖达抬起眼皮,目光中带着深深的忧虑:
“若朝廷公然放弃对先王之道,这一完美标准的追求,只谈动态与应对!”
“久而久之,则上下臣工,乃至天下百姓,极易滋生懈怠苟且之心!”
“他们会以为,凡事差不多便可,过得去就行!”
“此心一起,则道德底线必将日渐后退!”
“今日退一寸,明日退一尺,积弊渐生!”
“终有一日,会致使礼崩乐坏,不可收拾!”
“陛下啊!”
孔颖达深深一礼:“理想,必须如同天上的北辰,永远高于现实!”
“方能指引方向,不断向上,向善攀升!”
“故!”
“老臣坚持认为,完美治世,必须作为一个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标杆!”
“牢牢立于此间!”
“从而警醒后世之君,鞭策当代之臣!纵不能至,亦当心向往之!”
“此乃立国之本,社稷之梁,万不可失!”
孔颖达这番话语,充满了卫道者的悲情与执着,显然并未彻底放弃。
他的这番话,李恪也是认同的,道德与理想,当然不能完全抛弃。
该有的道德标杆和完美目标,永远是要有的。
李恪整理了一下衣冠,向着孔颖达,也向着御座上的李世民,深深一揖。
“孔老大人其心赤诚,其志高远,晚辈敬服!”
李恪首先给予了对方理念最高度的尊重。
随即,话锋又是一转:“而恪所想,是如何让这星空照亮我们脚下的路。”
“何为道路?”
“何为答案?”
李恪环视全场:“陛下亲手开创的这贞观盛世,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吗?”
“我们没有机械地复刻井田制、三代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