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怎讲?”杨旭愕然。
不是,你怎么骂人啊?
我怎么了就和秉德划等号了,你骂的好难听啊。
而陆淮深吸一口气,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比刚才那个“桃园结义”更加离谱:
“曹操献刀刺董卓?
此等惊险刺激、足以彰显曹操胆识狡诈的重大事件,若是真有其事,陈寿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岂会不大书特书?
更莫说范晔的《后汉书·董卓传》中又岂会漏过?”
说到这,他的声音不由得提高了几分:
“正史之中,只记载了曹操不愿依附董卓,变易姓名,间行东归,散家财合义兵以讨董卓!
何来什么献刀刺卓的桥段?
凤池,你这话又是从哪本‘闲书’上看来的?!”
杨旭被陆淮连珠炮般的反问和那看傻子一样的眼神弄得哑口无言,张了张嘴,脸上满是错愕与难以置信。
那本《三国演义》里写得绘声绘色、紧张万分的“孟德献刀”一幕,竟然也是子虚乌有?!
这年代的话本还很简单,说书人讲的故事也比较偏向于白话,很多都是虚构出来的。
但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可不一样。
众所周知,曹雪芹是真有过钱,施耐庵是真杀过人,罗贯中是真的打过仗。
作为张士诚曾经的幕僚,罗贯中可是正儿八经见过军镇的。
因为知道行伍列阵是什么模样,也知道刺客行刺有多艰险,因此写出来的文字格外真实。
不要觉得古代文人都看不起小说话本,辱骂话本是工作,背地里看才是生活。
而杨旭被陆淮这一顿骂,直接问得哑口无言,脸上青一阵白一阵。
想要辩解吧,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得支吾道:
“东河兄,我…我不是…实在是那书中所写…”
陆淮看着他这副窘迫的模样,心中已然明了,不由得叹了口气,抢先道:
“好了好了,你不必说了。
我明白了。定是如致远一般,不知从何处得了本胡编乱造的野史杂书。
又看了几眼,便信以为真,跑来我这里求证,是也不是?”
杨旭下意识地想点头,又觉得承认了显得自己很蠢。
但是想摇头吧,又不是那么回事。
只能一时僵在那里,点头不是,摇头也不是。
而陆淮看他这跟初哥见到批一样动都不动的样,更是印证了自己的猜测,不禁摇头叹息,语气中带上了几分追忆与感慨:
“唉…
想当年,我等在座师门下结业之时,恩师曾谆谆告诫:
治经者,须通史明子,方不至迂腐;
治史者,须晓经懂子,方能明得失;
治子者,须读经览史,方知正源流。
三者虽各有专攻,却需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更不可互相龃龉,方为正道。”
说着,他目光扫过杨旭,带着几分惋惜,宛如大家一起说好都用手,你却偷偷曰了狗一样。
“只是没想到,岁月蹉跎。
如今你们…竟都将恩师的教诲抛诸脑后了么?
竟会被这等无稽之谈所惑?”
而杨旭被他说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连忙拱手道:
“东河兄言重了!
恩师教诲,我等岂敢或忘?
只是我等毕竟非专攻史学者,偶见新奇之说,难免心生疑虑,唯恐被蒙蔽,这才特来向你这位史家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