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航大学压气机研究中心里面,穿着一身蓝色实验服的刘永全站在记录实验数据的两台电脑前面。
旁边是正在聚精会神查看实验数据,并且跟自己计算结果进行对照的常浩南。
“从结果上看,对于我们的实验对象,簸箕形孔的冷却效果要好于扇形孔和单纯的前倾孔,不过,扩张比例、孔倾角和展项扩张角对于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还是比较复杂……”
常浩南同时盯着两个屏幕,缓缓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其实,关键还是咱们没有直接测定气膜孔内度和压力分布的手段,相关的传感器一方面我们买不到,另一方面就算通过特殊渠道搞到,准确性也不能满足要求……”
刘永全在旁边说道,显然还是有些遗憾。
“咱们华夏搞科研,从来也没有过要什么有什么的阶段。”
常浩南倒是不太在乎:
“孔内度和压力分布是因,表现出的温度场分布是果,在理论工具足够先进的情况下,就算不能直接得到前者,也可以从结果反推回去。”
刘永全张了张嘴,被常浩南一番十足自信的话惊得一时间没什么话说。
好一会之后才重新开口道:
“不同环境下,各种孔型表现出的散热效果也会有些不同。”
“这部分内容,光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就不太顶用了,还是需要做实际测试,证明咱们设计的可行性。”
这种事情,常浩南当然早有准备:
“这个没问题,我下午跟黎明厂联系一下,让他们在涡扇9a的第二阶段原型机上准备应用新的冷却技术。”
“涡扇9a?”
刘永全一愣:
“但涡扇9的涡轮前温度对于我们这个技术来说有些太低了,测不出什么效果……”
“修改一下喷油结构的雾化水平,把燃烧室温度提高一些就行了。”
常浩南抬起头说道:
“虽然涡扇9的底子一般,继续挖潜的价值不会太大,但咱们只是改一下设计,不必更换工艺和材料,成本上不会提高太多。”
“改进型号的涡轮前温度提高一些,至少可以改善一些音性能,再额外降低一些油耗嘛。”
见他这么说,刘永全自然也不会再有什么意见。
“常总,您这是,要把这个斯贝的潜力给榨干啊……”
话语中带着些许恭维。
“物尽其用嘛,现在空军那么多部队等着换装,早点把歼轰7a给搞出来也是一大助益……”
第511章终于能自主生产涡扇了!
虽然只是一个改进型号,但航空安全大过天,必要的测试流程绝对不能马虎。
更何况,这个所谓的“斯贝改”,新技术利用率几乎过了三分之一——
第一台9a-o1号原型机修改了高压压气机叶片和供油部分的一些不合理设计,换装全新的国产油泵、轴承和齿轮组,并且将原来的轴承组件整合起来。
由此减少了零组件的数量,拓宽了喘振裕度。
到这个时候,虽然修改的地方还不少,但仍然属于对原型动机的小修小补。
不仅性能标定并没有变化,热端部件的核心设计也维持了原装,因此基本性能也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自重减轻了大约75公斤。
但是在1997年年末开始生产的第二台原型机9a-o2号上,变化可就比较大了。
为了测试全新主动冷却技术的有效性,常浩南专门要求6o6所的技术人员修改了动机性能标定。
通过提高燃烧效率以及升级航油的方式,把涡轮前温度提高了大约5o-6oc,达到接近第三代涡扇动机的水平。
而航空动机的设计,牵一而动全身。
为此,第二台原型动机的压气机也被修改,在9-12级高压压气机叶片上采用了在涡扇1o研制过程中开出的叶片分离流主动控制技术,将压气机的总压比提高到22-23左右。
只不过,由于制造工艺的研还需要时日,所以这台动机在生产制造时采用的电解加工、电子束焊、精锻、精铸等技术,仍然停留在之前的水平上。
尤其是涡轮和燃烧室内壁的气膜孔加工。
相比于一打一个准的圆孔,常浩南开出的带前倾角簸箕形孔对于41o厂开出的电火花加工技术相当不友好。
不仅每一個孔的加工相比涡喷14都要多上数个工序,后续的磨削加工和质量检测也要对应增加步骤。
良品率还低了不少。
总之,虽然常浩南恨不得图之后的第二天就能开始测试这台使用了不少涡扇1o技术的动机,但41o厂即便专门腾出一条产线,24小时三班倒进行生产,还是用了两个多月才把9a-o2号机给生产出来。
……
41o厂的动机总装车间门口,常浩南和钟世宏、张振华并排站在一起,看着总算完成了厂方整机检测的动机被缓缓装到专门设计好的动机托架上面。
张振华特地走上前了两步,伸手在半空中动机的尾喷口上轻轻拍了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