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900节(第1页)

第900节(第1页)

从中抽出来一架交给镐飞集团,应当不难。

果然,总装备部的领导虽然没有马上给出明确回应,但也表示回去之后会向上级打个申请。

就算不能交付现货,至少也能保证在年内交付的下一批飞机中匀出来一架作为改造平台……

……

关于飞机设计的讨论,到这里总算是告一段落。

而郭林这边负责的雷达部分,其实从上个月开始就已经不需要再有什么进度了。

只有例行的开机测试记录而已。

定期提交报告即可,一般无需放到研讨会上面专门汇报。

不过今天,在梁绍修的报告结束之后,王晓模却没有马上宣布研讨会结束。

“小郭啊,你先等一下。”

他说着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档案袋,交给了已经开始收拾东西的郭林:

“有兄弟单位向我们提出了一项关于空警2ooo机载设备的全新测试请求,你看一下。”

对方的描述让后者眼神中闪过一丝意外:

“兄弟单位的测试请求?”

一般来说,涉及重大的核心项目,都会尽量避免在中途节外生枝。

眼下空警2ooo的机载设备几乎已经完成地面测试,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塞进来新的功能或者技术,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带着这样的疑惑,郭林接过档案袋,然后拆开。

里面是一份并不算厚的文件。

封面上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大字——

《网络编码技术在机载数据链通信系统当中应用的可行性测试》

“要搞机载数据链?”

郭林一脸“我咋不知道这事”的表情,刚想要抬头询问王晓模具体什么情况,就无意中瞟到了封面最下面的提出单位——

华夏航空动力集团。

“呼……”

刚刚的一切不解,瞬间一扫而空。

“那就不奇怪了……”

郭林心里想到。

他飞翻开文件,里面简单介绍了在空警2ooo上额外安装一套数据传输天线,以实现预警机与前方战斗机的实时信息交互。

当然,目前还只能通过直接传输,或者地面中继传输的形式来进行,所以有效作用距离有限。

不过,这一测试正是为了日后射高通量的通信中继卫星而准备,因此会在硬件层面预留卫星收天线。

至于战斗机……

新批次的歼1oa和歼11b也会安装相同的天线,而老批次或老型号则可以通过一个吊舱来暂时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14所,需要把预警机雷达的搜索信息,结合到这套机载数据链通信系统里面?”

郭林抬起头,试探着问道。

“没错。”

王晓模点点头:

“虽然我也觉得靠地面站来进行数据中继……中间环节可能有点多,但浩南同志那边说他有办法解决多中继节点带来的高传输延迟和低传输率的问题,让我们不用担心。”

“另外,目前这套系统只要求做到单向,就是把预警机的信息传给战斗机接收,对于你们14所来说应该难度不大,不过未来的完整形态肯定需要双向。”

“根据我对浩南同志的了解,建议你们打个提前量,最好能一步到位……至少也得留出双向数据链的升级空间,否则我怕再等几个月,他那边的计划就又提前了……”

第1o11章通信中继平台

尽管常浩南在文件当中写的是依靠“地面站”来进行通信中继,但这只是为了让上级和兄弟单位的同志更容易理解而采用的一种笼统说法而已。

实际上,负责通信中继的节点并不需要拘泥于形式。

毕竟,在不远的未来就要规划低轨道中继通信星座的前提下,真的花大价钱在边境和沿海地带建设成本高昂的固定通信站点,怎么看都是一种资源浪费。

而且退一万步讲,即便不考虑这一点,固定的中继站本身在战时也是个相对脆弱的目标,很容易遭到假想敌的重点照顾。

因此,在项目正式获得批准通过之后,常浩南实际投入研的,主要是两种平台。

一是由浙省大学主导研,在筑堤行动时就有过亮眼表现的平流层飞艇。

这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技术,并且浙省大学近些年也没有停止对设备的升级和改进。

另外,其原本的设计目的就是作为通信中继平台,可以说完全对接了常浩南的需求。

甚至在整体架构上都无需做出太大幅度的修改,只要在原来单纯负责接收-储存-转的基础上增加编码-解码功能即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