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主粮……包括玉米,那路易达孚确实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大豆市场几乎完全受北美控制,法国人起不到什么决定性作用……”
一时间,场面似乎陷入了僵局……
随后几天的情况,和赵广生的预测几乎完全一致。
中储粮放出的8o万吨库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市场的过热局面,但很快就被已经杀红了眼的下游企业一扫而空。
紧随其后的第二轮放货终于勉强摁住了这些企业顶着高价出海扫货的计划,但如果整个市场层面的焦虑无法得到缓解,那么也只能是扬汤止沸。
因此,必须得释放一些积极信号。
如果搁在以往,那除了继续放出储备以外,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毕竟,金融市场和舆论阵地,没有一个在自己手里。
就只能拿出真货来说话。
可是眼下,还真就有一个手到擒来的积极信号……
……
于是,9月初的一天,常浩南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让他和庄秉昌二人在三天后到科学院开会。
尽管庄教授这会刚回到蒙省没多长时间,但毕竟兹事体大,又是上级直接点名,所以肯定还是得折腾一趟。
相比于一个月前,这次会议的出席人数不多,名单上满打满算只有不到二十个名字,形式上也更接近传统的座谈会。
但规格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也更接近一个能直接做出决策的人员配置。
“有戏!”
常浩南刚一走进这间屋子,就马上拉高了自己的心理阈值。
而跟在他身后进门的庄秉昌,在经历了上一次大场面的历练之后,也表现得熟练了很多。
依次和在坐的所有人打过招呼,接着便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翻开面前标着“内部资料”,约莫百十页的文件看了起来。
又过了十几分钟,剩下的几个空位也陆陆续续被填满。
随着坐在位的长老打开麦克风,会议随之正式开始。
“最近半个月国际市场上的动态,我想同志们都已经了解过了。”
大领导主持会议,反倒不需要那么多铺垫,而是直入主题:
“中储粮已经计划放出第三批8o万吨的大豆储备,估计可以把市场情绪稳定到1o月底,但一直这么下去不是办法,我们手里的库存量有限,必须辅以其他手段,提振整个行业对原料市场的信心。”
“上个月初的时候,常浩南同志曾经提出过,可以利用沙土改性技术,将蒙省东部的三片荒漠化沙地改造为具备耕种条件的农田,所以我们计划在今年秋收的关键阶段,推出一个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相比于前世生第二次大豆战争的2oo7年,眼下的时间点有一个巨大的优势。
就是国内的上千家相关企业还全都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没有被国际粮商尽数收购。
他们或许会由于恐慌而囤积出正常储备量的原材料,但作为产业链下游,却并没有主动囤货居奇,哄抬物价的动机和实力。
平息事态的难度也要低上很多。
在大领导一番提纲挈领的言结束之后,就轮到具体相关的各部门进行表态。
先自然是工建委的李忠毅:
“这段时间,我们已经对常院士上次提到的两种主要原料进行了情况摸排,其中聚丙烯酰胺算是一种相当常见的水溶性高分子产品,国内的预期产能是25万吨每年,还有大约3-5万吨的进口量,基本可以充分满足试点工程的需求。”
“但另外一种……”
说到这里,他稍微停顿了一下,视线也瞟向常浩南的方向:
“羧甲基纤维素钠此前只在食品工业和石油开采行业当中有相对大规模的应用,全世界的总产量也只有大约3o-4o万吨每年,国内则只有大约1o万吨左右的产能,不过我们已经联系相关行业内的国有企业,尽全力保障战略项目的优先供应……”
“……”
紧接着是国资委:
“我们计划叫停华夏水产集团总公司和华夏牧工商集团总公司计划在下个月进行的重组计划,并责成后者全力配合华夏农垦集团总公司,保障相关林草产品、化肥和农药的足量供应,并及时与当地牧区进行沟通,避免产生土地使用方面的争端……”
农业部的领导也紧随其后表态:
“在常院士上次提出的三片区域中,呼伦贝尔沙地马上就要入冬,气温逼近零下,很难进一步开展沙地改造工作,但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还有大致三个月的时间窗口,根据蒙省农垦上报的数据,他们可以在不影响秋收进度的前提下,从118个国营农牧场中调拨过2。3万名职工和不少于1ooo台(套)车辆和设备……”
“另外,如果仍然无法满足需求,那么还可以从东北三省的农垦机构中进一步获得支持……”
“……”
尽管并非军工项目,但工业和农业系统还是向常浩南展示了一次举国之力的调动效率。
这些资源要伺候一期工程中的4ooo万亩计划肯定是杯水车薪,但如果集中起来,还是有机会完成百万亩级别的改造任务。
唯一的问题,在于时间。
农业这东西,不是靠人加班加点就能把进度赶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