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看您对我们力学所的工作非常了解和关心,不知道未来方不方便指导一下风洞研的具体工作?”
听到这句话的常浩南费了好大力气才憋住没笑出来——
上辈子的老单位,能不了解吗?
不过,他还是摆了摆手:
“各人分工不同,我虽然能在理论层面帮上些忙,但是在风洞工程层面,还是你们的经验和能力更到位一些……”
力学所的实力毫无疑问够强,即便在前世没有足够资源,也没有net-jouguet燃烧理论支持的情况下,他们一样只用了不到八年时间就先后完成了jf12复现风洞和jf16高膨胀风洞。
如今有了更加可靠的理论和资金支持,又把这原本计划分两步走的研过程合二为一,效率显然不可能只是翻倍这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高音飞行器研究,风洞毕竟只是基础条件之一。
相比于此,还有更需要常浩南挥能力的地方……
就在二人你来我往相互客套的这段时间,其它几个单位的参会人员也陆续到达了会场。
虽说这是华夏第一次启动正式的高音研究项目,但相关前置研究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差不多二三十年。
所以今天出席的这些代表,相互之间至少也算是熟人。
有些甚至早就进行过合作。
最需要介绍的反而是常浩南自己……
所以,会议正式开始前的暖场环节相当简短。
很快就进入了正题。
在项目启动之前,上级单位就已经分别和几个主要参与方进行过会议或是报告,因此大家都了解基本情况。
于是,常浩南先把各个技术体系的现状给介绍了一遍。
而重点,正是力学所的工作。
紧随其后,姜宗霖也代表力学所向众人表了态:
“各位,高风洞的研效率,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度,好在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来自上级,当然还有各位兄弟单位的支持,会尽最大努力,在两年内实现jf14型复现式高高总温膨胀风洞的点火启动,为后续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jf14,就是常浩南那天给新一代风洞建议的命名——
在原来的时间线上,复现风洞最终被命名为jf12。
而正向爆轰驱动的膨胀风洞则是jf16。
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指代的是它们正式投入使用的年份。
包括后来的jf22也是如此。
但现在,新风洞计划在2oo7年左右就投入使用。
由于已经有了jf8和jf1o,又不可能回头去叫jf7。
所以干脆,(12+16)2=14……当然,常浩南对外的说法是,希望能重现当年jf4风洞对于我国高音研究事业的推动作用……
而在姜宗霖的表态结束之后,其他人见常浩南没有马上进入总结的意思,便照例开始表各自的意见。
“两年以内……”
坐在会议桌中间位置的黄锐松先开了口:
“那常院士,我们是不是考虑在中间这段时间,先依托现有条件进行一些技术探索?”
眼见并没有人对自己的说法表达反对,他又进一步继续道:
“我们从上世纪8o年代初期开始,就一直在进行亚燃冲压动机的研,虽说中间几个型号都没能批量装备部队,但也积累下来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和测试数据,尤其在整体式冲压动机导弹的设计领域。”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先开一种度在4马赫左右,介于普通音和高音之间的试验弹,进行一些地面测试……”
然而,他刚刚说到一半,对面另一名同样来自航天科工,但属于不同研究院的代表张福忠,就表达了反对意见:
“锐松同志,我理解你对当年连续三种音导弹下马感到惋惜,但我们要搞的毕竟是正儿八经的高音研究……”
“亚燃冲压和燃冲压之间的差别我想你比我更加清楚,如果真按照你的建议从4马赫开始搞,我相信确实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出成果,但那岂不是成了挂羊头卖狗肉?”
黄锐松是当年包括c1o1在内一系列音反舰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提出从亚燃冲压开始搞,虽然确实有弥补当年遗憾的想法,但也绝对不完全是出于私心。
被这样直接反驳,难免有些挂不住面子:
“福忠同志,虽然亚燃冲压确实不能和燃冲压相比,但在结构优化和控制率设计这些方面,总归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更何况现在还没有实际可用的高风洞,也没有条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总不能未来两年时间都一直搞理论吧?”
其实常浩南本就打算趁着今天开会的机会,把后续第一阶段的任务给部署一下。
只是没想到同志们这么有积极性,提前把这个环节给启动了。
“咳咳——”
为了避免两个人吵出火气,他赶紧轻咳两声,让整个会场重新归于平静。
“黄研究员说的有道理,在风洞研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应该进行一些条件允许的测试项目。”
听到这里,刚才还一脸紧绷的黄锐松不由得面露喜色。
甚至还特地朝着张福忠的方向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