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094节(第1页)

第1094节(第1页)

大家毕竟都是同一个系统下面的二级单位。

多少都知道一些对方的底细。

而杨韦则仿佛什么也没看到一般,继续开口道:

“从外部经验角度分析,美国在atf和jsf项目方案选择过程初期都有鸭式布局的方案存在,虽然后来都在竞争中败于常规布局之手,但更多是因为美方无法在满足隐身要求的前提下,彻底解决前翼对主翼的干扰。”

“但通过十号工程的锻炼,以及近百架各阶段歼1o飞机所积累的飞行数据,我们在鸭翼加大三角翼气动布局的性能特征和设计方法上已经毫无疑问地越了美国,足以支持在第四代战斗机上应用这一设计方案……”

说到这里,他在ppt上调出了一个略显粗糙,但已经能看出几分歼2o特征的示意图:

“鸭翼方案的翼面数量和常规布局相同,只要设计得当,不会对航空兵同志最关注的正向雷达反射面积造成负面影响,进气道部分也可以采用我们比较熟悉的dsi结构,进一步提高隐身能力,但相比歼1o,第四代战机的进气道需要向音区间优化,好在目标动力性能足够强,可以支撑足够的亚音性能……”

“机身两侧进气道方便在进气道中间设置足够尺寸的弹舱,虽然会增加中段机身截面约三分之一的截面积以及五分之一左右的结构重量,但进气道入口到动机风扇之间的流道为回避弹舱,会自然在进气管道轴线上形成有利于低rcs要求的s形进气道,较好地平衡隐身与飞行性能之间的关系……”

“当然,鸭翼布局会不可避免地导致飞机的轴向尺寸增大,同时为了弥补相较常规布局而损失的稳定性,可能需要额外增加航向稳定面,这些确实都会给飞机的侧向隐身能力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我们未来想定的作战模式本就和美军不同,包括刚才吕光同志的言中,也把音机动性放在了侧向rcs前面……”

“……”

对于611所的这个方案,亲眼见过歼2o的常浩南或许比如今的杨韦本人都更熟悉。

但全程听下来,还是有了不少新的收获。

尤其是在各项性能的取舍方面,确实已经做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极致。

其实在第四代战斗机的路线选择上,常浩南并没有做出改变的强烈意愿,完全是准备顺其自然。

他相信以如今这条时间线上的华夏航空工业水平,无论最后选择哪种方案,都能拿出一个性能不亚于f22的产品。

不过,常浩南还是有些好奇,对手准备如何进行反击。

他倒是知道,6o1那边除了那个有名的三翼面设计以外,很早就还有一个类似后来歼35a放大版的传统布局方案。

结合刚才那随意一瞥所看到的内容……

或许正是那个?

但果真如此的话,似乎就显得有点过于无趣了。

此外,杨韦刚才说的没错。

f22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已经基本达到了常规布局第四代战斗机的顶峰,如果盲目跟随美国航空技术的展脚步,结果只能是越来越远。

一时间,整个会场内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了对面的6o1所众人身上。

而他们的反应,也是相当迅。

很快,一张新的示意图就出现在了会议室一端的幕布上。

正是常浩南之前看到的那个方案。

一打眼上去,确实像是使用了dsi进气道的f22。

或者说,双布局的f35。

但现在定睛一看,常浩南马上注意到了个新的细节——

这架飞机,既没有鸭翼,也没有常规意义上的尾翼!

第12o5章进攻还是防御?

6o1所拿出来的这个方案,乍一看确实显得有些奇怪。

不过现场的人无不是非常熟悉飞机翼面布局的专家,很快也就跟着反应了过来。

“半无尾布局?”

会场内顿时掀起了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就连自认为早有预期的常浩南,脸上都露出了有些意外的表情。

所谓半无尾布局,通俗理解就是把飞机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合二为一,用一组大角度的v型翼面同时起到俯仰航向控制以及安定面的作用。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当然是曾经与yf22进行atf竞标,但最终因为方案过于激进而落败的yf23战斗机。

不过,或许是吸取了诺普洛斯·格鲁曼的教训,眼前幕布上的设计方案虽然采用了半无尾布局,但其它设计特征并没有yf23那样激进。

总体上仍然是两侧进气、菱形上单翼、全展向前缘襟翼、后缘外侧副翼和内侧襟副翼的常规外形。

只是两台动机之间的距离相比611所的鸭翼方案明显增大,导致两个弹仓从并列布局变为了串列布局。

以及,尽管没有比例尺,但仍然不难看出,这一方案的轴向尺寸更短,而展向尺寸增加,因此也显得更加敦实一些。

好在机身高度仍然得到了控制,没有变成f35那样不协调的肥鸭子外形。

6o1所的几名代表显然早就料到了这个方案会给现场带来一定冲击,所以并没有马上开始介绍,而是专门留了些时间给其他人做个缓冲。

直到几分钟后,现场逐渐重新平静下来。

众多与会者的注意力也重新汇聚到了6o1所代表们的席位之上。

“正如杨同志刚才所说的那样,如果只是跟随f22的技术思想,就不可能真正获得越其性能的产品。”

孙琮一开口,就是一個以牙还牙,直接用对方说过的话开头:

“从技术原则上讲,翼面在提供了飞机飞行基础的同时,也一并增加了气动阻力和雷达反射面积,而不同翼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是飞机隐身设计领域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我们尝试在不影响升力和控制能力的前提下,减少翼面的数量和面积,并最终得到了这一采用半无尾布局的技术方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