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又是几轮情节几乎完全一致的重复测试。
唯一的区别在于靶机所处的距离以及方位。
“斜距3km……”
“斜距4km……”
“斜距5km……”
不难看出,相比上一代自行高炮,新型号虽然减少了两根炮管,但得益于更加精确的射击精度和更加智能化的火控系统,作战效能却远远胜过前者。
并且,更大口径的弹药也使得火炮系统的最大斜距从不足3km来到了5km以上。
然而,在一次次“确认击毁”的口令声中,总师助理刘锡云却并没有表现得非常兴奋。
反而随着测试斜距的增加而愈愁眉苦脸起来。
终于,当最后一组5。5km的测试结束之后,他脸色凝重地来到程广伟面前:
“程总,看目前这个结果的话……咱们这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可能就要改成高炮系统了?”
后者刚刚放下手中的对讲机,正借着车灯的光亮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听到刘锡云悲从中来的声音之后,才抬起头看向对方:
“暂时来看,应该是这样的……”
“原定弹炮系统里的导弹是直接在红缨6的基础上进行有限改造,但是这导弹的有效射高和杀伤斜距还赶不上35mm高炮,那就完全没必要无谓地增加系统复杂度了……”
说完这些,他也注意到了对方如同吃了苦瓜一样的脸色,于是笑着宽慰道:
“也不要对一个名字太在意嘛……”
“再者说,高炮怎么了,当年在巴尔干把b2打下来的不也是高射炮吗,谁还敢看不起炮兵防空的作用?”
当然,话是这么说,但大家心里都门儿清,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华夏手头没有一种体积足够小、射程又足够远的防空导弹。
而眼前这个装备又是陆军编制改革中的关键,实在容不得无休止地等待下去。
因此,程广伟最后还是补充道:
“另外,我们也会在系统中保留完整的导弹控制功能,等到……”
话还没说完,就看到原本一直等在车里面的联络员急匆匆地跑了过来:
“程总,所里刚刚来消息,说让您和刘助理马上回一趟京城。”
程广伟瞬间恢复正色:
“这么着急?”
让原型车和大队人马留在靶场,单把几个关键人员叫回去,显然是项目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动。
对方点点头:
“科工二院那边的同志说,他们正在测试一项新技术,可以把他们前卫系列导弹的射程提高到竞争对手的至少1。7倍以上!”
第1292章什么第四代动机,涡扇1og而已
尽管常浩南亲自签署了许可文件,允许将尚处在研当中的ct-1高能混合推进剂投入到其它几个项目中进行验证,但他却并没怎么关注这些项目后续的具体进展。
因此自然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大手已经在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伸向了即将苦尽甘来的陆军老大哥。
对于他来说,重中之重仍然是高音飞行体本身,以及燃冲压动机的研制。
只不过,中间却难免出现一些小插曲。
在怀柔科学城连轴转了一个多月之后,常浩南结合系统给出的辅助,总算是对于各种技术所对应的等离子体生成方式,以及等离子体流场的传播与覆盖等问题有了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下一步最关键的工作,当然是处理好乘波体外形下对黑障屏蔽层的精确削弱,使两种高声导弹真正具备可用的末端制导能力。
但在那之前,常浩南也并没有忘掉老本行——
他毕竟还是航空动力集团的主要领导之一,而且还同时挂着下一代和下下一代涡扇动机的研制任务。
虽然说其中一个无需他亲自负责日常工作,而另一个则干脆还处在预研阶段。
但既然有了可用且有用的新技术,那总还是要惠及一下这两个项目。
因此,借着集团年底给各厂所主要负责人开会的功夫,常浩南专门找到了实际负责第四代航空动机研制工作的刘永全。
自打前者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镐京以来,俩人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没面对面交流过了,基本都是通过书面报告或者电话来沟通。
因此见面之后,常浩南倒也没马上就急着进入正题,而是聊起了隔壁兄弟单位的情况。
“老刘,你最近应该一直在跟航空工业那边接触?”
随着年龄增大,他也逐渐喜欢上了喝茶,这会儿正和刘永全一人捧着一个茶杯,坐在办公室里的沙上。
“是。”
后者点了点头,然后回答道:
“当然,大部分直接的联络工作都是谢小平同志在负责,我基本只是定期和那边的几名总师还有副总师交换项目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