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209节(第2页)

第1209节(第2页)

过去的固体推进剂都是一锤子买卖的工作方式,爆一波之后很快就结束了,这种燃烧方式的影响或许还不大。

但电控推进剂的燃烧几乎贯穿飞行全程,即便改善了药柱的初始强度,也很容易因为中末端巨大的横向过载而出问题。

而端面燃烧则是从下往上把药柱越烧越短,承受过载的能力越来越强,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顾虑。

常浩南只是对林成刚开出的推进剂体系比较感兴趣,所以才趁着滑翔式高进入研关键阶段之前的当口过来看看情况,并没有提前考虑过更加贴近应用层面的事情,所以闻言没有马上回答,只是低头思索了片刻。

“端面燃烧倒是没有问题,大不了在装药和喷嘴之间专门设置一个膨胀室,关键在于点火方式……”

他说着看向身旁正掏出一个本子奋笔疾书的林成刚。

对方作为ctk系列推进剂的设计者,肯定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

后者此时也恰好记完笔记,抬起头回答道:

“跟常规推进剂不同,电控推进剂的点火依赖电极与药柱之间的接触,又因为需要多次点火,所以电极必须克服药柱燃烧所导致的形貌变化,始终维持和燃烧面的接触……”

“这种情况下,芯部电极显然是最直观的方式,外电极可以直接与火箭壳体融合,而内电极直接取代原来点火器的位置即可。如果做成端面燃烧,那电极布置就会存在问题。至少有一端需要跟随药柱移动,才能实现持续工作。”

或许是觉得单纯口述有点抽象,所以他左右寻摸了几下,接着从机房另一端拉过来一面白板。

“我也考虑过环-端电极的设计,两个电极全部固定……这样可以让电能热效应产生的热量主要集中于燃烧端面区域,有效降低药柱的熔化现象,而且结构也比较简单,问题是药柱和环状电极之间的接触性能不可靠,如果采用过盈配合,那药柱移动又会存在问题……”

“……”

一时间,几个人围绕着那块白板陷入沉默。

“或许……采用共面电极呢?”

在这方面,常浩南没有特别研究过,所以也不是非常确定:

“两个完全相同的电极布置在同一个面上,通过气压或者液压让药柱随着燃烧不断向下移动维持接触,药柱电流密度集中分布于药柱的燃烧表面,两个电极表面的推进剂均生燃烧,同时能够克服药柱在电流热效应作用下生整体过热熔化的缺陷……”

他拿过马克笔,在林成刚的图上稍作修改。

设计这种事情,有时就是这样。

本质或许并不复杂,但如果灵感没到位,那真就有可能被卡住很长时间。

因此,林成刚几乎秒懂:

“而且这样更容易布设网状电极,保证燃气排放过程中不会受到太大的额外阻力……”

见到自己的思路可行,常浩南把马克笔丢到一边,继续说道:

“唯一的问题是,因为需要不断通过外部平衡力移动药柱来实现电极与药柱的持续接触,移动药柱的外部平衡力应能够随负载变化而变化,移动药柱的度与药柱的燃要适应匹配,对于固体推进剂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

“这倒不是问题,我那边有足够多的燃-电压匹配数据,很容易开一个新的控制逻辑……”

第1341章你这导弹怎么像是架飞机啊?

有关ctk系列推进剂和远程防空导弹的后续工作,当然还是交给林成刚和沈芳忠他们去负责了。

常浩南:

“我的事多,我要把精力,放在高音武器上面!”

……

实际在宽域乘波体构型的理论被提出并验证之后,滑翔式高项目就已经进入了相对的快车道。

只不过,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开之间,总归还是需要一个阶段来进行过渡。

这才让常浩南忙里偷闲地抽出了几天时间,回火炬实验室解决了一个小问题。

但在此之后,整个研团队的工作强度就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而其中最关键的,自然还是乘波体构型的设计问题。

尽管宽域设计的总体方案已经确定,但对于具体如何实现,以及其中的部分细节,整个项目团队内部,包括常浩南本人也还有些纠结。

固定乘波体上表面,通过可抛式整流罩改变下表面轮廓实现对不同度的适应,这是最开始,也是最基础的思路。

简单、直观。

但却是个取巧的选择。

因为归根结底是通过提前预制多种构型来优化不同度区间的气动特性。

如果单拎出其中一种构型,那么其适应范围仍然相对狭窄。

当然,还有个更直接的问题。

总体而言,乘波体的飞行度越快,所对应的最优压缩面轮廓就越是向下凸起。

而如果采用可抛整流罩,那么受限于空间利用率的问题,下表面只能是外凸内平。

也就是凸起的整流罩包裹一个相对平坦的固定式下表面。

对应先快后慢的飞行过程。

用在验证阶段倒是没有问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