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00章 谁给历史上锁(第1页)

第200章 谁给历史上锁(第1页)

黑色的屏幕像一道仓促拉下的铁闸,试图将汹涌的民意关在门外。

然而,被斩断的信号,反而成了最猛烈的助燃剂。

就在直播被掐断的几分钟内,数以千计的录屏文件如病毒般涌入海外的镜像服务器,每一个都成了一个新的火种,在官方防火墙无法触及的暗网与社交平台上,以几何级数疯狂扩散。

许文澜的十指在键盘上化作残影,一行行代码在她眼前飞流淌。

她追踪着数据的洪流,很快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个名为“记忆守门人”的匿名社群,仿佛从互联网的缝隙中凭空诞生。

他们没有统一的纲领,没有领袖,唯一的共识就是——“不能遗忘”。

这些匿名的守门人,正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将那段被中断的直播内容,转化为各种匪夷所思的形态。

有人彻夜不眠,将每一句话都翻译成国际标准手语,录制成无声却充满力量的视频;有人联系上盲人社群,用专业的软件将文字转为可供触摸阅读的盲文文件;更有人将核心信息改编成本地方言的顺口溜,混在乡间集市的叫卖声和广场舞的音乐里,用最古老的方式悄然传播。

一个巨大的盲点被照亮了。

许文澜意识到,她们之前的战斗,一直局限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网络世界里。

而那些被科技遗忘的角落——偏远山村的老人,信息闭塞的残障人士,他们同样是这段记忆的合法继承人。

灵感瞬间迸。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设计一套全新的“低科技传播包”。

那里面没有复杂的代码,没有精美的ui,只有最原始、最可靠的工具:一套可以下载打印、用指尖触摸的凸点卡片;一张标明了特殊频段的简易收音机指南,确保在任何网络环境下,只要有台老式收音机就能接收到加密的“故事广播”;甚至还有一段用妇孺皆知的民歌旋律改编的记忆口诀,旋律简单,歌词直白,一旦听过就再难忘记。

这套方案,旨在确保即使世界断网,记忆的火种也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土壤里,继续燃烧。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林晚正把自己沉浸在一堆泛黄的故纸堆里。

那张从胶卷中冲洗出来的会议纪要影印件,是她唯一的线索。

她像一个顶级的密码破译专家,从文件的措辞、格式、乃至那个已经作废的公章形状,逆向推演着“改革稳定协调小组”当年的运作模式。

她现,这个小组的公章虽然早已被撤销,但它的审批流程和权力逻辑,却像一个幽灵,完美地嵌套进了现行体制内一个毫不起眼的机构——“应急维稳联席会议”的备案系统中。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成型。

她利用伪造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了市府档案室一名不起眼的实习生。

她的任务是“整理旧档,录入电子信息”,一个没人愿意碰的苦差事。

这恰好为她提供了完美的掩护。

连续一周,她都泡在积满灰尘的档案库里,申请调阅了近三年所有“应急维稳联席会议”的归档目录。

电子系统里干净得像被清洗过,所有记录都语焉不详。

但林晚的直觉告诉她,真正的秘密,藏在纸上。

果然,在堆积如山的纸质文件中,她现了一个规律:每个月,都有一份名为“特殊事项处理备忘录”的文件夹,以纯纸质的形式在极小的范围内流转,不在电子系统留下任何痕迹。

在一次无人注意的午后,她借着整理的机会,飞快地将其中一份备忘录塞进复印机。

那份文件很薄,封面只有三个烫金大字,和一个红色的签戳。

“东仓专项”。

当苏霓看到这两个字时,她的瞳孔猛地缩成一个针尖。

这个名字像一根冰锥,瞬间刺破了时间的迷雾,直抵她记忆深处最寒冷的地方。

她几乎是立刻抓起电话,拨给了陆承安。

两人在堆满信访档案的地下室里汇合。

他们将多年来积累的、看似毫无关联的举报信、申诉材料全部摊开,像是在玩一局无比复杂的拼图游戏。

“东仓”,这个词在尘封的卷宗里若隐若现。

经过一整夜的翻查,线索终于被拼凑完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