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展览邀请所有观众自愿上前,亲手开启任意一个骨灰盒。
恐慌、好奇、敬畏……复杂的情绪在人群中蔓延。
终于,一个勇敢的年轻人走上前,颤抖着打开了第一个盒子。
里面没有骨灰,只有一张泛黄的空白纸条,上面用打印体写着一行字:“他还在等你回家。”
人群中出一阵低低的惊呼。
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盒子被打开。
有的里面是一抔来自异乡的黄土,附带的卡片写着:“我被埋在了不该埋的地方。”有的里面是一截生锈的铁丝网,卡片上是:“高墙隔断了我的名字。”
当第七号骨灰盒被一位白苍苍的老人打开时,全场瞬间死寂。
盒子里面,空空如也,只在正中央躺着一枚锈迹斑斑的钥匙。
那钥匙的形制、大小,竟与展厅入口处,作为“引子”陈列在玻璃柜中的那把神秘铜钥匙,几乎一模一样!
“爸!”人群中,一个中年妇女看着那枚钥匙,突然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当场崩溃倒地。
情绪的堤坝彻底决堤,压抑的啜泣声、愤怒的低吼声、绝望的哀鸣声响成一片。
无数人当场落泪,手机镜头记录下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幕。
这段视频,在短短几小时内,如同病毒般席卷了整个互联网,标题只有一个——《你手里的骨灰盒,是真的吗?
》。
舆论风暴骤然形成。
林晚通过内线监控到,就在视频转量破千万的当晚,某位副秘书长紧急召集了数个部门的负责人,召开了一场高度机密的闭门会议。
正当她苦于无法获取内容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突破口出现了。
她曾帮助过的一名环保执法队的朋友,恰好在那天对会议室所在大楼进行噪音检测。
林晚灵机一动,让他将检测空调外机震动时附带录下的、微弱的室内声纹记录了过来。
经过顶尖降噪软件的数十次处理和模型还原,一段模糊但关键的对话被剥离出来:“……影响太坏了!绝对不能再让他们接触到任何实物!马上启动预案,把所有散落在各地的‘遗留品’,全部集中回收……名义,就用‘为了进行技术升级,统一保管保护’!”
“集中回收!”林晚瞳孔一缩,立刻将音频转交许文澜。
许文澜在电子地图上迅标出几个点,冷笑道:“他们要动了。根据指令的层级和惯例,运输路线和最终的仓储节点,不出这三个地方。”
当晚,团队核心成员再次聚集在苏霓的办公室。
苏霓没有看任何人,只是静静地凝视着屏幕上那十九个骨灰盒的照片,许久,她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洞穿一切的力量:“他们怕的,从来不是盒子被打开。他们怕的,是人们因此开始怀疑,自己手里握着的一切,脚下踩着的土地,头顶仰望的历史……究竟是不是真的。”
她猛地抬起头,眼中燃起熊熊烈火:“既然他们要收,我们就让他们收无可收!许文澜,立刻启动‘全民见证计划’!”
命令一下,整个团队如同上紧了条的精密机器,疯狂运转起来。
苏霓的计划大胆到近乎疯狂:将《尘封的呼吸》展览,在一夜之间,复制到全国十个中心城市,同步举行!
并且,在每个展览现场,增设一台名为“我的记忆入库”的交互终端,公开邀请所有公民,将自己或亲人经历过的、怀疑过的、不敢说出口的类似故事,匿名录入数据库。
许文澜则在背后布下了更深的一张网。
她指挥技术团队,将所有从终端上传的数据流,进行实时加密和量子碎片化处理。
这些被拆分成亿万份的数据碎片,被伪装成无意义的乱码,悄无声息地嵌入到了一款时下最热门的公益小游戏的背景音乐节奏比特流之中。
随着无数玩家的正常游戏行为,这些承载着血泪记忆的数据,神不知鬼不觉地穿透了世界上最森严的防火墙,汇聚到了早已部署好的海外镜像服务器。
凌晨三点,第一组来自千万个普通人的记忆数据,成功在海外完成重组备份。
苏霓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城市的灯火在她脚下绵延,远方,国家纪念馆的轮廓在夜色中庄严而沉默。
她轻轻拿起一个空的玻璃杯,对着窗外,仿佛在敬那些无名的亡魂。
“风,已经灌满了所有空的盒子。”她喃喃自语,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接下来,就该吹塌那些用谎言砌成的墙了。”
城市正在沉睡,无人知晓,一张覆盖全国、由无数普通人的记忆和最前沿科技共同编织的大网,已经悄然张开。
黎明将至,十座城市的展览即将迎来它们的第一批参观者,一切都已就绪。
苏霓看着窗外城市电网中流淌的万家灯火,那既是文明的脉搏,也是这场风暴赖以生存的血脉。
然而,这张由光和电构成的天罗地网,既是他们的武器,也是他们最脆弱的命门。
喜欢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请大家收藏:dududu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