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18章 课本锁不住的风(第1页)

第218章 课本锁不住的风(第1页)

高考结束的钟声,成了引爆舆论场的令枪。

那道名为《被抹去的名字还能不能回来》的作文题,如同一颗投入深海的炸弹,瞬间掀起了滔天巨浪。

社交媒体被一种前所未有的集体记忆狂潮所席卷,无数尘封的故事碎片被从记忆的阁楼里翻找出来,带着岁月的霉味和不甘的叹息,暴露在亿万人的目光之下。

“我爸爸说,我爷爷的名字其实不叫这个,当年为了进城,借了邻居的身份,一用就是一辈子。”

“我的太姥姥,在家族大合照里永远是最后一排一个模糊的影子,没人记得她的全名,只知道她来自一个早已消失的村庄。”

“黑户,这个词我只在父母的争吵里听过,他们说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恐惧。”

一行行稚嫩却又沉重的文字,配着泛黄的老照片和户口本的扫描件,在网络上病毒般扩散。

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考试,而是一场波及全国的全民听证会,每一个家庭都在被迫或主动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根源。

风暴中心,苏霓指尖轻点,翻阅着最新汇集的舆情报告。

屏幕上,一张标红的内部通讯截图格外醒目——多地高考评卷组,正史无前例地在阅卷日召开紧急会议。

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何评判这些“跑题”却又情感真挚、揭露“敏感题材”的作文。

赞同者与反对者几乎要在线上会议室里打起来,有人痛斥这是在鼓励学生对抗历史,有人则认为这恰恰是教育的本意,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看着那些焦虑不安的措辞,苏霓唇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弧度。

她低声自语,像是在对空气中的某个人说:“他们还是忘了,风,从来都不是从一个地方吹起来的,它是从无数个被堵死的缝隙里,一起挤出来的。”

与此同时,在数据的海洋里,许文澜的十指在键盘上翻飞,快得几乎要擦出火星。

她刚刚调取了近五年全国高考作文的高频词数据库,一条惊人的曲线在屏幕上陡然拉升。

“身份”、“记录”、“证明”、“寻回”、“遗忘”……这些词汇的出现频率,尤其是在南方几个曾经经历过大规模人口迁移与身份变更的省份,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

但这还不是最让她心惊的。

当她将自己构建的预测模型,与今年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进行回溯推演时,一个让她呼吸都为之一滞的结果出现了。

关键词的分布网络,其核心节点的拓扑结构,竟然与她们团队秘密编写的“民间课标”中,那篇名为《我们还能相信户口本吗?

》的补充读物的核心概念,重合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二点七。

她猛地转过头,看向苏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苏霓……我们成功了。不是我们碰巧预测中了考题,是我们……是我们用过去几年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公共讨论的底色,让这个问题,成了一个绕不开的日常。”

风不止在虚拟世界里呼啸,它同样吹拂着现实的土地。

赵小芸乘坐的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将她带到了西南一座被群山环抱的县城。

她要采访的,是这次舆论漩涡中,第一个被内部老师泄露出来的满分作文考生。

在一间朴素的农家小院里,那个名叫周晚晚的女孩,远比视频里看起来更加瘦弱和平静。

她没有丝毫的激动,只是在镜头前,用一种近乎平铺直叙的语调,讲述着她作文里写下的故事。

“我写的是我奶奶。她今年七十三岁,但直到去年冬至,她才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张印着她真实姓名的身份证。在这之前的大半辈子,她都叫‘王秀兰’,那是她当年逃难时,一个早逝姐妹的名字。家里人都习惯了,派出所也说改不了。去年,林晚老师他们来了我们这儿的‘记忆角’,奶奶对着录音笔,第一次说出了她的真名。后来,他们帮我们走了很多程序,终于把名字改了回来。”

赵小芸的眼眶有些湿润,她轻声问:“写这样敏感的题材,你的老师没有劝过你吗?你不怕得低分,影响你上大学吗?”

女孩抬起头,清澈的眼眸里没有一丝杂质,她的话语像一颗石子,精准地投入了在场每个人的心湖。

“老师劝了,他说太危险,可能会被当成反面典型。可是我想,如果连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声的高考都不敢写出真相,那我们这一代人,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堂堂正正地说话呢?”

这段采访,被赵小芸用最快的度剪辑成了一段三分钟的短片。

她没有加任何花哨的特效,只是在结尾处,用一行素净的白字打出了标题——《十七岁,我替奶奶拿回了她的名字》。

视频布。

十分钟,播放量破百万。

一小时,破五百万。

两小时后,这个数字直接冲破千万大关,冲上了所有平台热搜的榜。

评论区里,不再是争论,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般的共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哭了,我爷爷到死用的都是别人的名字。”

“十七岁,好样的!你比我们这些活了几十年的成年人,都更勇敢!”

“这才是满分作文!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就在赵小芸的视频引爆全网的那个深夜,林晚正驾驶着一辆越野车,在高公路上狂奔。

三百公里的路程,她必须在黎明前赶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