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SODU搜读小说>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242章 种树的人不怕天黑(第1页)

第242章 种树的人不怕天黑(第1页)

教育部党组会结束的瞬间,消息如插上翅膀,瞬间传遍了所有关心“银杏新芽计划”的人的耳中。

正式批复的文件以加急电报的度下,红头标题庄重醒目——《关于同意将“银杏新芽计划”纳入“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实践示范项目”的批复》。

文件内容更是字字千钧:批试点中学,由最初的寥寥数所,一举扩增至二百所,覆盖全国十余个省市。

更关键的是,经费由地方配套,升级为中央财政专项列支!

这意味着,“银杏新芽计划”不再是一个需要四处化缘、看人脸色的民间项目,而是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的正式方略。

文件的最后,一行特别加注的黑体字,仿佛预示着一个更宏大的未来:“鼓励各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口述史实践在青少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创新性融合路径。”

基金会办公室里,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这不仅仅是一次项目的成功,更是对他们无数个日夜奋战的最高肯定。

然而,作为这一切的核心,苏霓却异常平静。

她接过那份足以让任何人欣喜若狂的红头文件,指尖拂过上面还带着油墨香气的铅字,眼底却没有丝毫波澜。

她没有像众人期待的那样宣布召开庆功会,甚至没有一句激昂的感言。

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她只是将文件轻轻放在桌上,转身拿起车钥匙,独自离开了喧嚣的办公室。

夜色渐深,陆承安处理完公司事务,却始终觉得心神不宁。

苏霓的反常像一根细刺,扎在他心头。

他拨通她的电话,无人接听。

一种强烈的直觉驱使着他,驱车径直开向了那个梦开始的地方——“银杏新芽计划”最初的试点中学。

校园里静谧无声,只有晚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他在那棵百年银杏树下找到了她。

清冷的月光透过稀疏的枝叶,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没有看手机,也没有看天空,只是静静地坐在档案角外的石凳上,手里紧紧攥着一页泛黄的纸张。

陆承安放轻脚步走过去,没有说话,只是在她身边坐下。

苏霓似乎早就知道他会来,将手里的纸张递给了他。

那是一张陈旧的黑白合影,照片上,一群穿着工装的年轻姑娘意气风地站在“纺织厂劳动竞赛先进个人”的锦旗前。

她的母亲就在其中,扎着两条粗黑的辫子,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

照片已经泛黄卷边,但背面的那行钢笔小字,却依旧清晰,笔迹秀气而坚定:“别忘了我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一瞬间,陆承安全都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苏霓为何对这个项目怀有近乎偏执的执着。

在无数次公开的阐述中,她谈论的是社会价值,是历史传承,是弥合代际鸿沟。

但在此刻,在这无声的夜里,他才窥见了她内心最深处的那个驱动核。

那不仅仅是为了那些正在被遗忘的老人,更是为了照片里那个笑得灿烂的年轻女工,为了那个从小被反复告诫“女孩子,别那么多话,别总想出风头”的母亲,也为了那个在无数个夜晚,听着母亲欲言又止的叹息、看着她将所有青春与梦想默默吞咽下去的、年幼的自己。

她执着于“留下记忆”,不仅仅是为了给时代存证,更是在替那个被压抑了一生的母亲,替那个从小被规训“女人不该多嘴”的自己,从沉默的宿命中,夺回本该属于她们的、说话的权利。

与此同时,这场胜利的涟漪,正在以惊人的度转化为实际成果。

许文澜主持的技术团队会议上,气氛热烈。

她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最新的数据报告:“‘轻量化口述史工具包’上线仅两个月,独立注册用户已突破十万大关!”全场响起掌声。

但她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指向屏幕上另一组被特别标红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语义分析系统在对批上传的一万份匿名化口述材料进行分析时,捕捉到了一组惊人的高频关联数据——过百分之六十二的口述内容中,讲述者是第一次提及自己‘母亲的名字’。”

这个现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许文澜的声音也带上了一丝感慨:“很多孩子在反馈中说,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认真地听妈妈讲她年轻时候的事,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的妈妈也曾是那样一个鲜活、有梦想的少女。他们记录下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中断了的情感链接。”基于此,她正式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设想:“我提议,启动‘家庭记忆云馆’项目。为每个参与计划的家庭建立一个专属的数字记忆空间,允许家庭成员自主上传、管理,并自主决定,这些珍贵的记忆是作为家庭私藏被永久封存,还是在未来某个时刻,选择向公众或研究机构开放访问权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