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文件像一块滚烫的烙铁,落在苏霓的办公桌上,灼得她目光一凝。
国际影响力评估?
这五个字背后,是十年心血从一株脆弱新芽长成参天大树的重量,也是它即将被推入全球风暴中心的预兆。
会议室里,气氛克制而紧绷。
东南亚某国的教育部代表团团长,一位鬓角斑白、眼神却锐利如鹰的男人,开门见山,毫不掩饰此行的急切。
他的国家,正饱受族群撕裂与青年代际隔阂的双重折磨,社会信任的基石摇摇欲坠。
他们听闻了中国的“银杏新芽计划”,这个让青年一代倾听祖辈故事的项目,仿佛一道微光,照亮了他们眼中的绝望。
“我们不是来学习,苏霓女士,”团长身体前倾,双手交握,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沙哑,“我们是来求助的。我们需要一个能让孩子们重新听懂老人语言的方法,一个能让仇恨的锁链被记忆的钥匙打开的模式。”
这番坦诚近乎悲壮,充满了对“银杏新芽”模式化、工具化的期待。
然而,苏霓的眼神却异常平静。
她没有立刻应承这份沉重的托付,也没有展示那些光鲜亮丽的成果报告。
她只是微微一笑,递出了一份邀请函。
“各位远道而来,不如先做一次最普通的听众。明天下午,一场‘跨代记忆对话会’,或许能给各位更直观的答案。”
次日,大学礼堂内座无虚席。
代表团成员被安排在不起眼的角落,默默观察着眼前的一切。
舞台上没有华丽的布景,只有十张简单的桌椅,十组学生与他们的祖辈相对而坐。
灯光柔和,仿佛是从岁月深处投来的。
对话会开始了。
一个少年用略带生涩的方言,复述着奶奶童年时在南洋码头卖凉茶的场景;一个女孩则用平板电脑展示着她根据外公梦境绘制的数字拼贴画,那是一条颠簸的归国海船,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一轮模糊的红日。
这不是历史报告,而是用口述与梦境,将一个个破碎的家族迁徙史,重新粘合的情感仪式。
气氛在一位华裔老先生登台时达到了顶点。
他的孙女,一个扎着马尾的女孩,正在讲述曾祖父当年如何背井离乡,又如何在异国他乡坚守着最后的文化血脉。
老人一直沉默地听着,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攥着衣角。
当女孩说到“曾祖父去世前,已经说不清故乡在哪里”时,老人浑身一颤,浑浊的双眼瞬间被泪水淹没。
他颤抖着举起话筒,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喉咙里挤出的声音嘶哑而破碎:“他说不清……可他记得……我父亲临终前,神志不清,谁都不认得了,嘴里却还在一遍遍地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一最简单的唐诗,一个最纯粹的文化烙印。
轰然一声,全场的情感堤坝瞬间崩溃。
无数人潸然泪下。
那压抑的啜泣声中,代表团团长猛地低下头,用手掌死死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他终于明白,苏霓给他看的,不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模式”,而是一颗可以被点燃的“火种”。
这火种,燃烧的不是技术,是人心。
就在代表团为这份情感的震撼而失语时,陆承安已经将一份全新的文件递到了苏霓面前。
他先于所有人预判到了这次访问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外交的敏感性。
“这不是输出,而是协作。”陆承安的声音冷静而清晰,仿佛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我起草了一份《跨境口述史合作伦理框架》。”
文件明确禁止任何涉及领土争端、民族矛盾、政治意识形态等敏感议题的内容采集,将焦点牢牢锁定在“共同的日常生活记忆”与“跨文化的共同生存智慧”上。
他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极具远见的构想。
“我们不输出模式,我们共享方法论。”陆承安的手指点在标题上,“成立一个‘南南记忆协作网络’。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伦理框架和培训体系,但各国自主运营,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记忆库。中国的‘银杏新芽’,可以是越南的‘菩提叶’,也可以是马来西亚的‘橡胶树根’。”
这个提议,瞬间将潜在的文化输出风险,转化为一场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文明对话。
苏霓
与此同时,技术组的许文澜,这位永远顶着黑眼圈的天才程序员,已经不声不响地完成了一次技术奇迹。
她针对东南亚地区网络不稳、硬件落后的现状,通宵达旦,开出了一套“低带宽适配版”的记忆采集工具包。
这个工具包可以在近乎离线的环境下运行,支持过十种东南亚方言的模糊语音识别,甚至允许使用者用手绘的方式在屏幕上画出家族迁徙的时间轴。
在技术演示现场,一名随团来访的柬埔寨年轻技术员受邀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