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下旬的寒风刮得莜麦苗瑟瑟响,雁归村的集体肥分配现场却起了小波澜——西河村的赵老六攥着肥袋,对着监督小组的苏老实喊:“俺家自留地分,比老周家多分,凭啥他领o斤羊粪,俺也领o斤?这分配不公!”围过来的农户也跟着议论,有的说“该按地亩算肥”,有的说“工分多的该多领”,刚拉来的oo斤集体肥(公社奖励五村的“示范村肥补”),一下就被质疑声裹住了。
苏老实没急着辩解,从监督小组的铁柜里翻出“集体肥分配细则”和往年的工分账,摊在石桌上:“赵老六,你家地是分,可去年冬到今年秋的工分,老周家是o分,你家才o分——这肥是‘地亩o+工分o’算的:老周家分地得斤,o分得斤,合计o斤;你家分地得斤,o分得o斤,合计斤,没算错!”说着又指了指细则上公社盖的红章,“这是赵主任亲自批的‘示范村分配标准’,地多工少的少领,地少工多的补,就是为了公平,不让干得多的人吃亏!”赵老六凑过去看工分账,自己的名字旁确实记着“o分”,脸一下红了:“俺没记清工分,错怪你们了,这肥分的公道!”
刚把肥分完,晚秋就现东河村的莜麦地块出了问题——之前盖的麦秸被风吹散了,部分麦苗的根露在外面,再冻一天就得冻伤。“按‘互助补位’来!”晚秋的喊声刚落,老周就带着流民组扛着麦秸往东河村赶,张婶也组织妇女们拿草绳,“把麦秸捆成小捆,压在苗根旁,再用草绳拦一圈,风就吹不散了!”苏老实则教大家“防冻监测法”:“每天早上看麦苗尖,有白霜没关系,要是叶尖褐,就是冻着了,得赶紧加麦秸!”邻村听说五村麦秸不够,还主动匀来o捆——这是公社推广“五村互助模式”后,第一次跨村主动补位,老周握着邻村村长的手说:“以前各顾各,现在知道,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开春莜麦都丰收!”
十二月初一,公社的“政策奖励”准时送到——赵主任带着人拉来oo斤莜麦良种(奖励五村套种示范)、oo斤化肥(冬前补肥),还有一张“全公社示范村”的红绸锦旗,挂在技术流动站的墙上。“五村的自主协作、监督规范,全公社都要学!”赵主任举着锦旗说,“这良种明年春播用,优先给困难户和流民户;化肥按‘莜麦地块o斤亩’分,保证冬前补肥到位!”农户们围着良种袋,马大叔笑着说:“去年还愁没种,今年公社主动送,这示范村的好处,实实在在落在咱手里了!”
更热闹的是外村来学习的场景——公社组织其他十一个村的干部,分批来五村学“套种+监督”经验。晚秋带着他们看莜麦套种地块,手里举着“套种台账”:“这是每块地的播期、株距、苗情记录,哪块地缺肥、哪块地防虫,都记在上面,不会乱!”老周则带他们去农具共享站,指着“借还登记本”:“不管谁借农具,都要签字、记日期,丢了赔、坏了修,三年没少过一件!”苏老实还拿出自己藏账本的旧木箱,给他们讲“账册备份”的重要性:“o年的账能查清,就是因为有备份,贪腐的人想改也改不全!”外村的干部们边听边记,有的还抄五村的“监督细则”,说回去就按这规矩办。
十一月三十的傍晚,陆承泽的第二封信从北京寄来了。这次信里夹着张“莜麦种子冬储示意图”,画着“干燥法”的步骤:“把莜麦种摊在竹筛上,每天晒小时,晚上收进陶瓮,瓮底铺干草木灰,瓮口封蜡,能存到明年春播不霉。”还附了张纸条:“北京农机所的同志说,这方法适合北方,你们试试,有问题再写信!”晚秋赶紧把示意图贴在流动站墙上,组织农户们按方法晒种——苏老实带着年轻人翻种子,张婶负责缝陶瓮的蜡封布,老周则记“种子储存台账”,每户存多少、晒了几天,都标得清清楚楚。
十二月的冬储场景,成了五村最暖的烟火气。张婶在自家自留地收白菜,腌了两大缸咸菜,还送了一筐给晚秋:“明年春天没菜吃,就吃这个,多亏你教的掐缨法,白菜长得瓷实!”马大叔在院里修地窖,准备存红薯和荞麦,“今年收的粮多,地窖得修大点,冬天冻不着,开春还能吃新鲜的!”晚秋和老周则在流动站核对“冬前管护清单”:莜麦防冻完成、种子冬储到位、集体肥补完、外村学习接待完,每一项都打了勾。苏老实看着清单,笑着说:“承泽同志走前,还担心俺们弄不好,现在看,俺们不仅弄好了,还比以前更好!”
晚霜里,莜麦苗上的麦秸捆得整齐,陶瓮里的种子透着香,地窖里的红薯堆得满,监督小组的铁柜锁得严实。五村的人围坐在流动站的火盆旁,喝着小米粥,聊着明年的春播——谁家套种多少莜麦,谁家想多养几只鸡,谁家的娃明年要上学,话题里满是踏实的盼头。他们知道,这盼头不是凭空来的,是自留地扩容的政策给的,是打击贪腐的清风护的,是五村人一起协作挣的。而陆承泽从北京寄来的信,就像火盆里的炭,暖着人心,也连着五村的地,等着明年的莜麦抽穗,等着更满的粮仓、更暖的日子。
喜欢饥荒年代种田忙请大家收藏:dududu饥荒年代种田忙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